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精品赏析】案头清供 黄花梨笔筒
  • 正大拍卖2015-10-27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笔筒因使用方便,很快就风靡天下,至今仍盛而不衰。历代文人墨客崇尚自然,讲究品味,斋头清玩之器,多以黄花梨笔筒为上品,以展示自己的卓尔不凡;有的甚至亲力亲为,以制作上等选材的黄花梨笔筒为幸事,极大地推动了笔筒的制作与发展。


黄花梨素工笔筒 088号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为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该笔筒由黄花梨制成,色泽深邃典雅,蟹爪纹清晰如画,通身光素无饰,不加雕琢,凸显简约古朴的造型特点,气韵宁静,是案头清供实用之雅器。

    从传世的黄花梨家具来看,黄花梨通常呈黄褐色,木材纹理细腻,木纹或隐或现,黄褐色色调不喧亦不静,具天然之美;木结处形成铜线大小的花纹,俗称“鬼脸纹”,极为美观。黄花梨的木质稳定,工艺性能十分优越,缩胀率最小,不易变形,且手感温润,明清时考究的木器家具首选黄花梨为材制造。清乾隆年后,黄花梨资源枯竭,民间多制作小件黄花梨器物,尤以黄花梨笔筒最负盛名


黄花梨诗文笔筒 083号拍品
    笔筒黄花梨木制,直筒形,圆口、圈足,口沿打洼;筒壁阴刻诗文“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落款“杜牧 七夕”。

    黄花梨笔筒多为素面,筒口直径与高度几乎相等,中间略收腰。筒口分凸口、凹口、平口,筒底部为补底、嵌底或出脐(筒底留有一孔),脐内有蘑菇盖。从外观看,黄花梨的木纹或隐或现,生动多变,像麦穗状、色泽温雅,黄花梨木质坚硬,手感温润,抚之顺滑细腻,不会有粗涩之感;气味芬芳,常具特有的辛辣味和酸香味。古旧的 花梨笔筒,历经时间洗礼而有了岁月沧桑感,备受藏家追捧;新花梨笔筒,现在的市场前景也非常可观,尤其是一些随形笔筒,既有着艺术品的质感,又蕴含了黄花梨文化的特有品质。

清 黄花梨束腰笔筒 082号拍品

    黄花梨木制,圆筒形,略束腰,光素无雕工,纹理变幻莫测,清晰华美,颜色素净雅致。整体造型端庄规整,简约古拙,充分展现了黄花梨瑰丽气质,且饱含文雅书卷气,久经摩玩承传,使笔筒表面生成了自然的包浆,苍润坚凝,历史气息浓郁,不失为一件案头佳器。

    相对于体型较大的花梨家具,小巧玲珑的花梨笔筒更便于收藏把玩。笔筒是文,雅士书房必需品,市场需求大,茶余饭后,人们细细抚玩,观山水纹路,赏器形技艺,修身养性。如今,因黄花梨大材稀少,且生长缓慢,物以稀为贵,黄花梨属于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禁采禁伐,多年没有新料上市,供小于求,价格一路走高,相对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


清 黄花梨笔筒 060号拍品
    笔筒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以为最重要的文房用具,大约出现在明朝中晚期。该笔筒由黄花梨制成,色泽深邃典雅,蟹爪纹清晰如画,包浆莹润,素洁的筒身毫无雕饰,更增添了其朴拙雅致的特点。


    黄花梨笔筒保养切记勿用水洗,只用棉布轻抹除尘,最佳的保养方法是每个季度都能上蜡保养一次,水蜡、上光蜡、蜂蜡或是核桃油均可,同时需要注意收藏环境的选择,最好能做到恒温恒湿,尤其是当代花梨藏品,木材含水量大、伸缩度大,热胀冷缩容易导致器物崩裂。好藏品,需要好保养,延续藏品的生命,让其因年久而更具升值潜力。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