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家具大讲堂丨明清家具中的线脚功夫
  • 正大拍卖2024-10-27



细节上的极致追求


众所周知,明式家具的绝高艺术性是全方位的——往粗了看,能看到家具稳定扎实的结构;往细了看,又能欣赏到每一处装饰的美感,而我们今天要了解的线脚功夫,正是匠人们对家具的某一部位或某一部件所赋予的纯装饰手法。


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王世襄先生更是明确道出了明式家具中线脚功夫的本质:

“线脚在明及清前期家具上的施用,主要在边抹、枨子、腿足等部位。它们全仗面和线来构成其形态。”


明 黄花梨双圈卡子花大画桌 研习社珍藏


这不禁引发我们思考,一块面、一条线,又能有多少种变化,才能配得上用料精贵、工艺考究的明式家具?而若是变化繁多,岂不是又会对明式家具致力于展现的形简意深之韵味造成负面影响?


其实,当我们真正把目光集中于家具的细部线脚,再回到整体时,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线脚功夫对于家具的重要意义。



清 紫檀木长桌 故宫博物院藏


依王世襄先生所言,我们可按照不同部位大致将线脚分为四类,分别是:边抹、枨子与矮老、腿足,以及无法被前三类囊括的其他构件。


边抹即大边和抹头,是攒框作法中的组成部件,具体而言,则可以细化到桌案椅凳床榻的面、圆角柜的柜顶等,边抹的线脚功夫体现在其外露的侧面,所以框的就决定了沿的发挥空间



最常见的边抹线脚就是冰盘沿,也有人认为实为“饼盘沿”,其特指一种符合上舒下敛特征的线条,从名字推测其可能源于对瓷盘盘边断面的模仿。


家具匠人们充分发挥了创造力和想象力,仅这一种类型,就包括数十种变化,使小小的边抹亦能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观感。


冰盘沿线脚举例


黄花梨浮雕拐子纹独板大画桌 研习社珍藏


不符合冰盘沿特征的边抹亦有多种,但没有统一命名,这种边抹通常呈现上下对称的形式,或曲或直,亦有多端变化,与冰盘沿共同组成了独属于面沿的“大千世界”,真可谓是芥子纳须弥。


上下对称的边抹线脚举例


清 半圆桌 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类是枨子和矮老,此二者主要出现于桌案的腿足之间,起连接作用,主要是为了加固结构,亦有一定装饰效果。


枨子的用料往往小于边抹,且上下对称,所以它的线脚与上下对称类的边抹线脚设计相似,而矮老因为是加装在枨上的,其线脚也往往和枨子保持一致。


王世襄先生有特别提到一种边抹上罕见却在枨上使用的线脚——“剑脊棱”,即中间高起、两侧成斜坡样,这种线脚常见于闷户橱的枨子。


这与其用途有关,闷户橱的枨与矮老是用来分隔橱柜空间的,还要装板设屉,使用这种线脚能强调区域分隔,还能增强屉面藏于内部的观感,从而给人一种更强的私密感。


清 黄花梨三联闷户橱 研习社藏品


第三类亦十分常见,即腿足上的线脚设计,从形状来看,家具腿足造型本就繁多,与之适配的线脚也各有不同,比如圆足就适合开混面棱瓣,模仿瓜棱样式,而方足虽然多呈光素样,也有用各种阳线、阴线配合的繁多设计。


清早期 榉木瓜棱腿圆角柜 研习社藏品


案形结体的家具则更多使用比例较扁的腿足,这种腿足中比较经典的做法是“一炷香”、“两炷香”、“三炷香”,即在大混面正中起阳线,根据阳线条数命名。


清 红木插肩榫一炷香平头案 研习社藏品


除了以上三类外,还有一些家具结构中的特殊部位亦可施用线脚功夫,比如床围子、架格的栏杆、透格柜的柜门、束腰和托腮、座屏和衣架的墩子等等,这些部位几乎都是用较细小的材料构成,线脚功夫正是专供这类“方寸之地”的装饰技法。


清 红木镶云石回纹打洼插屏 研习社藏品


部位众多,线脚亦众多,如何选取最合宜的搭配?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提到了一种“交圈”的说法,所谓交圈,就是能“衔接贯通”,“使不同构件之间的线脚和平面,泯然相接,借以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比如无束腰条桌的边抹、腿足、枨子都打洼踩委角线,又比如春凳的边抹、腿足都统一劈料作,这种“交圈”,既要保证结构中上下左右的部件能与之完美嵌合,又要保证不同视角视觉上的统一效果,而这,也正是实现明式家具美学意蕴的根本途径。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