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古代坐具发展史--如何区分明清黄花梨圈椅
  • 正大拍卖2014-03-11


      椅子是有靠背坐具的总称,其式样和大小,差别较大。明清家具中的椅类,按椅子的形式来划分,分为靠背椅、扶手椅、圈椅、交椅和宝座等。从字面上看,圈椅就是靠背如圈的椅子,但您了解圈椅文化、圈椅的形制、圈椅的特点、明式圈椅与清式圈椅的区别又是什么呢。

      黄花梨圈椅是明式家具中最具文化品位的坐具,它暗合中国古典哲学天圆地方。亦称“罗圈椅”,是指后背搭脑与扶手由一整条圆润流畅的曲线组成,以其上罗圈而得名。元朝圈椅所见不多,到明朝圈椅渐成风尚。

    但黄花梨圈椅发展到清代,其基本式样并未有根本性改动。但在尺寸与制造细节上却有较为明显的改进与变化。


      圈椅是由交椅发展而来,最明显的特征是圈背连着扶手,从高到低一顺而下,就坐时可使人的肩膀都倚着圈形的扶手,感到十分舒适,颇受人们喜爱。造型圆润优美,体态丰满劲健,是我们民族独具特色的椅子样式之一。后来逐渐发展为专门在室内使用的圈椅。它和交椅不同的是不用交叉腿,而采用四足,以木板作面,和平常椅子的底盘无大区别。只是椅面以上部分还保留着交椅的形态。这种椅子大多成对陈设,单独摆放的不多,因为圈椅的椅圈是弧形的,所以用圆材较为协调。圈椅大多采用光素手法,只在背板正中浮雕一组简单的纹饰,但都很浅。背板都做成“S”形曲线,是根据人体脊椎骨的曲线制成的,为明式家具科学性的一个典型例证。




 

清早期 黄花梨云纹圈椅

67×45.3×97 厘米


     此圈椅选用黄花梨,整体素雅,中规中矩。椅背形状如圈,扶手出头,与鹅脖间打槽嵌入小角牙。靠背一气呵成,上部开光平地浮雕云纹头。硬屉座面,下无束腰,直腿外圆内方,侧脚收分明显。腿间设起阳线的卷口牙子,下有管脚枨,明式圈椅的典型特点在这把圈椅上显现的淋漓尽致。


      在赏析完明式圈椅后,我们再看一个清式的圈椅,此时的圈椅已经从简约变成了沉稳形,形制和样式也随着统治者的普涨造势走向了繁复。



 

清式皇宫圈椅


  先谈尺寸变化。

  明代黄花梨圈椅,无论其下部方正部分与上部圆圈扶手靠背部分的体量尺寸均紧凑而小巧。尤其是圈部,多为三节圈,且胳膊搭放处两侧的最宽距离,一般为56-60公分之间。到了清代,则此圈最宽处一般放大到66-70公分之间,普遍加宽了10公分左右,一般也多做成五节圈,更靠近一个整圆。圈椅下半部方正部分,明代一般横为58-62公分,纵为42-45公分。清代则将横部略加大,多为60-64公分,而纵部则加大更多,变为48-52公分。使椅子更深,屁股可以更加靠后。清代出现的宫廷式圈椅,则尺寸体量更大,圈背两侧最宽处达70-72公分,方正部分则横为65公分左右,纵为55公分。横纵间仅差10公分。使皇帝与王公大臣们坐起来更显威风与气派。

       综上所述,明式圈椅与清式圈椅的区别可以分为三点,第一,明式圈椅一木连做,不做束腰;清式圈椅常带束腰,一木分作;第二,明式椅圈多为揣手五接,甚至七接;清式椅圈有揣手三接者;第三,明式圈椅靠背板呈明显的“S”形;清式圈椅靠背板有呈弧形者。

       再谈式样变化。

  明清黄花梨圈椅样式上的最大变化在圈椅两个把手处。明代黄花梨圈椅的两个拐把头,拐得比较生硬而直接,弯子转得急,扶手把头也比较大,像一个正圆形或菱圆形的小盘子。到清代,则此处转弯半径加大,拐得比较顺畅而圆滑,手把头也明显缩小,比圈椅的两根圆杆略宽一些,不表现为一个突出的圆疙瘩,而是顺势外撇一点,粗大一点,减少了突兀感。从美学上看,更为流畅华美。清代出现的宫廷式圈椅除各部尺寸都加大外,拐把头处又格外加大加宽,并在拐把头处透雕各种花纹,在四只脚下加托泥板,使整个椅子的长、宽、高度都获增加,从而显示出与一般圈椅不同的豪华。民国以后,乃至当代仿制的明式圈椅,其摹本主要是清代黄花梨圈椅,而不是明代黄花梨圈椅。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