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刻是中国文人艺术与民间雕刻工艺相互交融的结晶, 为我国独有的一门特种雕刻艺术,明清时期,在许多文人和书画家的广泛参与下,中国竹刻达到了鼎盛时期。今天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南京正大自拍卖文玩杂项以来,拍品涉猎广泛,嘉定、金陵、留清派比比皆是。张廷济,周芷岩,金西厓作品争相放彩。在此略展一二、以飧观者。
嘉定派,深入浅出,写照真切
嘉定派,尚细工,凡作品者写实独创。善透、深、高浮雕,器形深入浅出,立体真实,方寸之间即刻山水花鸟。其创始人“嘉定三朱”刀法犀利,洼隆浅深,可五六层。吴之璠,三松之后第一人,技艺前人所未备,自成一派,称之薄地阳文。周芷岩者,清中竹人,喜推陈出新,以南宗画法刻竹,为时人所识。
清 宗玉刻山水人物笔筒
此笔筒为嘉定宗玉代表作之一,色红,原皮包浆。主题以松下品茗为表述平台,刻画了一古稀老人与苍鹤对望之景,隐喻松鹤延年、福寿安康。右侧小童手把如意,四周山石树木郁郁葱葱,整幅画面其情雅雅,其乐融融直宛若人间仙境。作品以写实手法展开情节,刀法高度凝练,实是一件南派大师的扛鼎之作。
顾珏,字宗玉,清嘉定人。工竹刻。朱、沈相承,平淡天真,纯以韵胜。玉则刻露精深,细入毫发,一器必经一二载始成。
金陵派,轻风渐抚,略施粉黛
金陵派,尚巧思,凡作品者寥寥数笔。浅刻兼略施刀琢,与器物状貌合为一体。其主要技法是“浅刻”,犹如轻风渐抚,线面一统,所刻之景再展书画的笔墨情趣。
清 潘老桐刻西园雅集笔筒
西园雅集是宋代文人雅聚的盛会。此笔筒透雕李伯时右手持画,左手指点一旁观画者,旁立者在观画中愉悦意满。整只笔筒由松石巧妙地分开四个画面,松枝鳞鳞,松针簇簇,皆雕琢细致生动。在石壁上刻“老桐制”叁字楷书款,款下“潘”字印。
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他与“扬州八怪”中的郑板桥结为挚友,是清竹雕大家。师承濮澄,以浅刻为主,偶有透雕,所制器物则形神兼备。郑板桥称其为濮澄之后金陵派的“第一人”。
留青竹雕,细微精细,笔墨再生
清 李淦臣竹刻留青金文果蔬扇骨
留青竹雕,难度极大,其做法为只留竹子青筠的一种雕刻技法,施艺时,将纹饰以外的竹青剔去,仅露出纤维状竹肌,取竹青与竹肌之异,故作品能取得笔墨神韵之效。此件扇骨留青技法纯熟,字迹清晰,凸显了留青韵味。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