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之于中国,就如同巴特农雕像之于希腊,它是中国屈辱历史的见证。在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抢掠与火光中,这座人类幻想艺术的杰作最终湮没,无数国宝也随之流散难觅踪迹,成为所有中华儿女心头难平之殇。
圆明园建筑,1860年10月18日,Felice Beato摄
圆明园中究竟有哪些国宝,数量几何?是多年来学界始终在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圆明园迄今最大的一个谜团,而从这些流散文物的隐秘踪迹中,或可知晓一二。
历经浩劫的瓷器、玉器、书画等珍贵文物,大多被英法联军劫掠到海外,目前主要散落于海外各大小博物馆、美术馆以及藏于私人手中。
枫丹白露宫中国馆
关于国外博物馆收藏的圆明园文物,在考证方面相对容易。它们通过赠送或拍卖形式直接进入博物馆,这些机构没有转手,文物来源清晰,如法国枫丹白露宫、军事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其中尤以枫丹白露宫为最。
枫丹白露宫有来自圆明园的艺术精品达3万余件,中国馆更可被视作圆明园在西方的再现。
清乾隆 青釉印花开光粉彩平安富贵兽耳瓶 放山居旧藏
反观海外私人收藏的圆明园文物,想要觅得踪迹却是困难重重。
目前唯一的通道就是拍卖市场,但“圆明园”这三个字对国人来说太过敏感,因此许多圆明园流失文物,通过“隐姓埋名”的方式,出现在拍卖会上,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便是大名鼎鼎的“放山居旧藏”。
放山居(Fonthill House)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每逢“放山居”藏品出现在拍场之上,不仅会引发极大的关注,更是屡屡创下天价和新纪录。而“放山居”这个在收藏界如雷贯耳的堂号,业已成为“圆明园旧藏”的代名词。
那么,这个“放山居”到底是什么来头?
其背后的神秘藏家又有怎样的故事?
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威尔特郡的“放山居”(Fonthill House)。毗邻声名远播的放山修道院,如今已是英国政府的一座博物馆。
但早在150多年前,这里还是当时“英国首富”詹姆斯·莫里森的一座乡村别墅,并且在莫里森家族的五代传承中,这里一直作为家族艺术收藏品的陈列地。
阿尔弗雷得·莫里森
詹姆斯·莫里森是19世纪英国的纺织业大亨,白手起家,富可敌国。从当时的英国富豪、收藏家贝傅德手中,买下放山居故园的残存部分之后,便将之修建成了一座奢华的庄园。
不过,放山居的艺术品收藏能有后来的规模,还要归功于詹姆斯的次子阿尔弗雷德·莫里森。
清乾隆 粉彩御制万花献瑞大葫芦瓶 放山居旧藏
有了“首富老爹”詹姆斯·莫里森打下的雄厚家底,阿尔弗雷德·莫里森从小就有优渥的成长环境,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富二代”。
他曾在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就读,并经常到欧洲各国游历,虽然子承父业时不时也帮詹姆斯打理生意,但他的性情却很有中国的“闲云野鹤”式作风,不重金钱,反喜艺术。
亨利·洛赫
1857年,詹姆斯·莫里森去世,阿尔弗雷德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丰厚的遗产,包括价值75万英镑的股票、股份,以及“放山居”庄园。
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当时英军额尔金伯爵的私人秘书亨利·洛赫,趁火打劫掠夺了大批价值连城的财宝。
从1861年开始,阿尔弗雷德便从洛赫爵士手上,购入了一批极为可观的圆明园瑰宝,并在这批文物底部,贴上“Fonthill”的收藏签和编号,后来也成为拍卖圈里公认的重要圆明园文物标志。
清道光 黃地粉彩花卉五福宮盌一對
这批瑰宝的数目如今已不可考,其精美、华丽程度我们虽无法亲眼所见,但从当时有人写的“放山居游记”中也可窥得一二:
在莫里森的宅邸中,绘画雕塑、波斯地毯、挂毯刺绣、希腊古董、手稿信札及中国瓷器俯拾皆是。每个角落皆散发着独特的韵致,历代的奇珍异宝仿佛唾手可得。逐层看去,目光所及皆是巧夺天工之作。与之相比,连北欧第一流的皇宫都显得俗不可耐......
放山居内的中国房
其实,对于19世纪的欧洲人来说,他们并不能深刻理解中国艺术品的内涵,只是因为对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大国,始终怀有好奇与探索之心,因而对这些从中国远道而来的艺术品爱不释手。
阿尔弗雷德也不例外,他尤其喜欢华丽、精美的,中国瓷器和掐丝珐琅器,为此还专门聘请了当时的,国际知名建筑师琼斯,在放山居建了一间陈列中国艺术品的中国房,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阿尔弗雷德·莫里森肖像画
1880年,阿尔弗雷德请当时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普拉西多·苏洛阿加为自己画了一幅肖像画,画面背景中出现的一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实力抢镜,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从中也可看出主人对这件器物的喜爱与珍视。
1971年佳士得拍卖图录封面
在收藏中国艺术品的国外私人藏家中,莫里森家族所藏的各种瓷器、珐琅器、雕塑等数量之多、品质之高,几乎无人匹敌,然而正如老话所言,“创业容易守业难”。
购入藏品并不困难,难的是把东西守住,迫于高昂的继承税和维护费用,放山居的收藏在经历五代之后,终于陆续出现在拍场上。
1971年佳士得拍卖图录内页
1965年、1971年和2004年,莫里森家族先后委托英国佳士得公司,进行了3次专场拍卖,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轰动的同时,也使得“圆明园文物”背后的神秘家族浮出水面,逐渐被更多人所知晓。
世事变迁、韶华易逝,莫里森家族往事已成云烟,如今只留下这些拍场上频现天价的珍贵器物,向人们讲述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放山居旧藏
张永珍
就目前拍卖市场上,“放山居旧藏”的成交记录来看,最贵的当属上面这件,清乾隆浅黄地洋彩锦上添花“万寿连延”图长颈葫芦瓶。
藏家张永珍以2.5266亿港元的天价拍得,这不仅是目前圆明园流散文物拍价最高的一件,更刷新了中国工艺品及瓷器之世界拍卖纪录。
清雍正 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放山居旧藏
还有前文提到过的那对掐丝珐琅双鹤香炉,不仅器形巨大、做工精致华美,双鹤为一组的造型更为罕见,是弘历登基前为父亲雍正帝特别定制的寿礼,从而有了“大鹤 + 小鹤”、形似父子的造型。
有如此难得的历史及艺术价值加持,2010年12月,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中,香港富商刘銮雄以1.295亿港元收入囊中,作为送给母亲的寿礼。
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 放山居旧藏
同样在是次香港佳士得拍卖中,这件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以9026万港元被一位来自亚洲的私人藏家购得,刷新了清嘉庆瓷器世界拍卖纪录。
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 放山居旧藏
上图这件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中的成交价是5330万港元,金融危机时仍可拍出如此高价殊为难得,而今若是能重现拍场,必定也是亿元级别。
毕竟在传世的乾隆御制瓷器中,此瓶为独一无二的孤品,异常珍罕。它曾在1971年“放山居”专场拍卖中拍出当时的价格只有4000美元。
Fonthill Heir-looms 收藏签
曾属“放山居”的圆明园流散文物,历经数百年流转于人世间,见证了显赫家族的兴衰荣辱,过去的辉煌终将随时间化为尘埃,唯有凝聚在文物中的艺术之光永远璀璨。
- END -
明清家具研习社出品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