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软和硬的较量,传统古典家具的藤编工艺 | 家具篇
  • 正大拍卖2018-05-23

软和硬的较量,传统古典家具的藤编工艺 | 家具篇

 研习君 明清家具研习社 


一雕一刻间的惟妙惟肖,一榫一卯间的严丝合缝,一丝一毫间的精致巧妙,古典家具留给我们很多经典的艺术。


精细的打磨和流畅的线条展现出古典家具的意蕴,最画龙点睛之笔莫过于椅面的藤编工艺,纵横交织的软屉和整个家具的结合相得益彰。



  软屉与硬屉  


明清时期的家具,如黄花梨、紫檀、鸡翅木的榻面、椅凳面常以藤篾编织,称“软屉”。


传世硬木家具中的凳、椅、床、榻,有软屉与硬屉之分。



软屉,指边框打屉眼,用棕、藤、丝线等编织成的屉,软屉四周用木条压边,钉竹钉或木钉固定。有的软屉边框底面还开槽,透眼打在槽内。软屉编成后,槽口用木条填盖。


软屉一方面可缓解木材的冰冷,刚柔并济,强化使用舒适感;另一方面可营造温馨素雅的生活氛围,令人赏心悦目,突出装饰效果。


▲明 黄花梨雕花靠背椅(陈梦家旧藏)


▲明 黄花梨玫瑰椅 (陈梦家旧藏)


软屉是苏州地区的主要造法,自明代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当地虽也造硬屉,但为数较少。近几十年(约1950~1980前后),因细藤工日少,硬屉才取代了软屉。


硬屉是苏州以外地区,主要是广州地区的造法,所见家具,不论时代早晚,除床榻有软屉者外,其他品种,都用装板法制成硬屉。徽州地区的明代椅具,也用硬屉。



自清晚期以来,细藤工早成绝艺,致使软屉无法复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北京家具店创造出一种用杂木板贴草席来代替软屉的造法。


它工料两省,可以获利,外观又洁净悦人,故经北京修理的原为软屉的凳、椅、床、榻,尤其是售往国外的,几乎全部被改成这种贴草席面的板屉。

▲黄花梨劈料方凳软屉正面(藤编有孔,粗而稀)


▲黄花梨劈料方凳软屉背面(藤编有孔,粗而稀)


▲榉木小灯挂椅软屉正面(藤编不留孔,较细)



  藤编的历史  


藤编工艺与古典家具渊源已久。唐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繁荣发展,藤编技艺有所发展人们已久将藤编和古典家具结合。宋朝时期,中国古典家具使用藤席作为床、榻、椅的软屉已较为普遍。


▲明 黄花梨春凳,原装藤席已坏

至明清,藤编工艺非常成熟,材料获得也极其便利,形成了专门的手工业生产行业,古典家具中运用藤编更为广泛,明清家具中藤编的软屉在工艺上精细无比,如丝如织,令今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


中国千年的家具史从未舍弃对藤屉的喜爱。唯独到了清朝,满人入主中原,游牧民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使中国传统家具由简洁、典雅以人为本的风格,逐步转化成繁缛、厚重、重装饰的局面。


▲经过改装的黄花梨圈椅(上海博物馆)席面


家具中的藤编工艺也在这一风格的变化中逐渐消失,至清晚期只剩下席面下托板的压席硬屉,藤面的透气性和舒适性从此荡然无存。在西方舶来品席梦思、沙发的进攻下,更是节节败退,几乎要退出历史舞台。


▲紫檀方凳软屉藤编拆去后背面的情况


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先生的《明式家具珍赏》一书唤起了国人对民族家具文化的觉醒,也掀起了觅旧制新的中国古典家具热,然而至关重要的藤编工艺却没有重返江湖。


旧家具上拆下的残破藤席成了古玩市场昂贵的宠儿,人们从残缺不全的断藤烂线中寻找着昔日的编织文化,昔日工匠指尖的韵律。



  软屉的编制  


编藤原理很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相当费工费时。所以藤编工艺特别考验匠人的耐心。



藤条是固定在家具坐卧部件边框上的,因此边框就成了天然的纵横坐标尺。编藤师傅首先要根据这个坐标计算所需藤条的长度、数目。


编织中,穿插的动作也被称为“压”和“挑”。一般情况下,2.5毫米宽的藤条,每根经线“压”3根纬线,藤条宽度越宽,“压”的数量越少。




以罗汉床为例,铺棕绳的时间则为5天,编织时间至少要半个月才能完成,这还不是一个人干的活,而是两个人一起对头编织。


对头编织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接头处是否“鼓包”。如果“鼓包”需拆开重新再来。



编席的过程需要有超强的耐心和细心,因为每一块席面都不能出现松动或缝隙,每插进去一根藤条就要做到严丝合缝。为使藤条咬合紧密,可以用喷少许清水的方式湿润即将编织的局部,并在穿好经线后用工具横向打压紧实。


好眼力和心手合一的协调能力是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柔韧、精细的藤条,通过编藤师傅的巧手穿梭于密布的纬线之中,压三根、挑三根,再压三根、再挑三根……



以每根经线穿插240次计算,800根经线竟然需手动穿插19.2万次!完成如此大的工程量,快速、准确地重复而不出差错,确实非一般人能做。


藤席虽然柔韧、结实,但不足1/10毫米的厚度看起来还是单薄,因此椅子、罗汉床、架子床的席面常常配以弹性和韧性更好的网状棕床垫。




这种棕床垫以棕榈纤维为材料,拧成一股股直径近1厘米的棕绳,菱形或方形交织,固定在床的边框上。这道工序往往先于藤席编织完成。


所有编织工序完成后,需要将藤席表面的一些毛刺用喷火枪等工具清理掉才能组装、交货,而不致刺伤皮肤。这些又增加了藤席编织的工程量。



按照这个流程完成一面1.8米×2米尺寸的藤席,即使是熟练的师傅,也需要两周以上时间。


编藤师傅只有剪刀、锤子、钢条等极其简单的工具,却用超凡的耐心编织出了锦绣般美丽的藤席,他们的技艺无不令人称叹。



藤面具体可分为直编和对角编两种编法,编制时需要保证每一根藤都要笔直,并且藤与藤之间的间隙都分布均匀,这样编制出来的藤面就又细又密,纹理丰富多变,有着水波样的暗纹,精品的藤编软屉质地堪比锦缎,美观不亚刺绣。




在自动化工业机械如此先进的今天,像藤席编织这样的工艺依然需要全程手工完成。手工艺者娴熟精巧的技艺落于薄薄的藤席之上,留下的却是传统文化的魅力。


软屉家具若无人为伤害,可使用100—200年。即使坏了,或修补,或重新编织都可。冬季干燥的北方,在软屉背面刷些淡盐水,增加藤丝的湿度及韧性,则能延长使用寿命。



  软屉藤编舒服吗  


古典家具的罗汉床,圈椅、官帽椅等坐卧用具常以柔韧的藤编软席取代拼板,藤编不仅松软舒适,还非常透气,大大提升家具的舒适性。




藤编工艺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种需求,它的实用性占了主导地位但历史演化而来的工艺性决定了它独具特色的装饰性,一件完美的古典家具加上藤编工艺的点缀,整体艺术气质得到提升。


在家具风格上,明式家具和藤编最相宜。明式家具柔美隽秀,与藤编工艺相结合,显得文雅、秀气,禅椅、玫瑰椅等家具坐面长使用藤编的软屉,素雅的藤编与沉稳的木色融合,相映成趣,让家具平添了几分意蕴,艺术气息更浓。



藤屉的透气、舒适、平滑、美观是床、榻、椅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国传统家具最重要的原创特色。


考究的家具其藤屉总是又细又密。我国南方各省均产藤,但不及马来半岛及印尼产者。可能藤材很早就是一种进口商品。



▲海外回流家具席面


这种工艺多用在凳、椅、床、榻中,好的软屉又细又密,纹理丰富多变,寿命在100年以上。人长时间坐或躺在软屉上,因软屉透气松软对受压皮肤可以缓解疲劳,对人体有很大好处,这也是软屉在明清家具高档家具中大多采用的原因。


▲线绳软屉

除了编藤软屉,还有一种线绳软屉与藤屉大体相同,但不用棕绳打底。线绳或为丝绒拧成,或为丝线合股。交杌或交椅的软屉,有的用棉线或马鬃拧为绳然后穿织。



  失传与新生  


清末民国,由于这项手艺一度中断,在很多家具中出现了硬屉铺现成藤席的现象,这不是一种独特的工艺,也没有历史参考价值。


棕绳后来也有被尼龙、牛皮条或棉绳代替,但棕绳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尤其是100多年的寿命与一般白木家具寿命可以平齐。


▲榉木小灯挂椅软屉背面(藤编不留孔,较细)


▲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软屉正面(藤编,极细)


▲黄花梨高扶手南官帽椅软屉背面(藤编,极细)


传世的明及清前期的椅凳,有不少用柴木板作屉心,上敷猪血料加土粉子调成的稠糊,再粘贴草席一方。草席是用可折叠的所谓台湾席裁切而成的。但这些都是近年修理时才换上去的。


随着传统工艺文化的回归和人们对历史的研究利用,棕藤编织已经回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这也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与传统文化、实用性与历史性的回归结合。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