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东艺西藏:早期中国家具与西方藏家 | 家具篇
  • 正大拍卖2018-07-25


1997年,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将馆藏的中国家具一次性委托给纽约佳士得拍卖,107件作品做了一个专场,非常轰动,创造了当时国际拍卖市场上少有的奇迹,这次拍卖也被业界称为“中国古典家具跻身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的标志。



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家具最早是在清末、民国时期才开始被运往外国,然而其实早在16世纪,精美的漆饰家具就已经出现在西方。许多记录也证明在17世纪,中国漆饰屏风、柜子、桌子等在欧洲已经存在。



18世纪,外国人对中式家居中的中国漆饰家具的喜爱有增无减,特别是康熙皇帝与路易十四之间的深度交往,更是将“中国风”(Chinoiserie)变为法国的全民时尚运动并且扩散至整个欧洲,皇家贵族争相购买与中国有关的物品,当地的工坊也开始仿制东方器物以满足民间需求。




△路易十四时期修建了大量的宫殿,一时间对于室内装饰的需求激增。艺术家们为了寻找设计灵感,时下流行的中国风元素则成为他们设计的重要来源。首先在壁毯上得到了体现。


然而这一切戛然而止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此后欧洲一改奢靡、繁复的洛可可风格,在19世纪迎来了新古典主义。


但这并没有打击中国家具的出口,而是以另一种深刻的形式继续影响了中国家具——明式家具替代漆饰家具成为当时出口的主体。


由此之后,西方各地兴起的博览会、博物馆风潮让更多的西方人加入收藏中国家具的行列中,之后中西方研究中国家具的专著和家具拍卖的面世,让中国家具收藏热潮席卷全世界,而这一切的起点源于西方。


17~18世纪

漆饰家具在欧洲刮起一阵“中国风”



中国与外国贸易最早起源于丝绸之路。16世纪,中欧贸易迅速发展,贸易中所包含的物品种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大量的中国商品通过印度或者荷兰运往欧洲。在这其中,中国家具也占有一席之地。


即使如此,这时的家具,仅占当时贸易商品很少的一个比例,原因很简单:因为家具体积庞大更占空间,经过长时间的海上运输损耗率大,而瓷器、茶叶、丝绸、香料等其他商品体积小,易于运输,利润更高。


△《商店内部》,一张制于1680~1700年的作品,佐证了当时中国家具出口到欧洲的状况。


这张名为《商店内部》的荷兰作品,可能来自于当地的艺术学生,描绘了当时一家专门销售中国出口货物的商店内部的景象,大量的瓷器散乱地摆放在室内,除此以外还有许多精美的漆饰家具——屏风、柜子、桌子、椅子、画框等。


当时这些出口的家具有一部分是以为外销需要而制作的,虽然保留了中国本土家具的造型,但是糅合了东西方不同的风格,比如图中可以看到的立式画框,这在中国本土并不多见。而另一部分家具,则更多的是来自本土的家具工坊,供国内的宫廷或者贵族家庭使用,虽然造型风格恪守传统,但是髹饰工艺更为精湛。



这些漆饰家具融合了中国传统特色主题、时尚的设计、漂亮的木材、成熟精美的漆工,在西方深受欢迎。


柯惕思认为但是出口的主要是屏风、柜子、桌子这些大体积家具,除了装饰比其它小件家具更加繁复华丽外,一个原因是当时欧洲没有漆板,欧洲特别是法国人通过购买中国漆饰家具,将上面的漆绘层揭下来,装饰在自己的家具上。而屏风、柜子、桌子等漆绘面积更大的家具尤为合适。


△柯惕思(Curtis Evarts)是前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长,上海善居主人,中国古典家具研究学者。


“但是当时对木材并不注重,那些漆绘被揭下来的中国家具,后来可能会被丢弃,但这只是一些特例,大多漆饰家具都被完整地保持了下来。”


后来这种风气渐渐消失,到了17世纪中叶,漆饰家具在英国时兴时,有从中国直接进口漆板运至当地加工成屏风,或者将家具运往中国,上好漆再运回英国。



当时中国家具的出口更重要的贡献是普及了中式家居中的设计。


无论是早期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巴洛克风格,还是紧接其后的洛可可风格,都延续了繁复华丽的设计,特别是18世纪的洛可可风格作为最后一个充分体现宫廷贵族生活的国际性装饰潮流,对异国风情有浓烈的喜爱,它们模仿东方,并大量使用在家具、装饰上。


中国漆饰家具中精心刻画的花纹、别致的造型和浓烈的色彩与这些风格非常吻合,因此深受喜欢。




在17世纪,中国商品运到欧洲,马上就会被有钱的欧洲人抢购一空。因为产品非常稀少,所以用中国瓷器盛载中国茶叶泡中国茶来招待客人是一种身份象征,如果还有配套的中国家具,那更是无上的荣耀。


随着对新设计、新风格的渴求,西方的家具工匠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家具,它们将具有东方风情的装饰融入西方家具中,这样的结合最终形成了“中国风”(Chinoiserie)的艺术风格,在18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风格在欧洲家庭、家具生产工坊里占据了主要地位。


△配套的中国家具


但是这种空前盛况并不只是民间贸易就能达到的,“中国风”的一个重要推动者就是路易十四。


18世纪刚好是中国的“康乾盛世”,国力强盛,与外国交往密切。其中中国康熙皇帝在位超过半个世纪,同样的在法国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也在位差不多时间,两个皇帝差不多同时登基,在东西方同时开创了一个盛世,这将中国与欧洲带入一个前所未有地深度交往的时期。


△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为康熙送来五位传教士,教导他学习天文科学,使得中国快速发展。而路易十四也非常喜欢中国文化,他曾穿着一套中国服装并让人抬着骄子在舞会中出场,而且在凡尔赛和托里阿诺宫中都有整套的中国漆饰家具。


“当时除了民间贸易,有些精美的漆饰家具是出于外交目的赠送给西方国家。很多人错误地认为这些家具都是从圆明园流出。”柯惕思指出。



19~20世纪

明式家具取代漆饰家具成为出口主流


18世纪后期,中国漆饰家具的出口逐渐减少,这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中国自身的漆饰工艺逐渐衰微,制作漆艺家具非常耗费时日,先要对木材进行处理和塑形,然后再上漆,描绘花纹。


同时,欧洲在“中国风”的影响下,掌握了如何制作漆饰家具,从而满足本地需求,不需要只依赖进口。在工艺技术式微和利润减少的情况下,这个时期新制作的漆饰家具已经不可与之前的同日而语,越发受困。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明式家具


而在1789年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更是为此浇上一盆冷水。大革命过后,百废待兴,法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这股革命风气后来蔓延至整个欧洲。


“这个时候欧洲的审美也随之改变,不再喜欢以往奢靡、繁复的风格,而是转变为与之前完全相反的简洁风格。这个时候明式家具恰好能对得上号,其只保留木材的原色、精致的线条造型,都非常吻合当时的装饰风格。可以说当时西方整体风格的改变是明式家具在19世纪取代漆饰家具成为出口的主流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虽然明式家具在19世纪成为出口的主流,但是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当时在西方能见到漆饰家具无论是精美程度还是数量上远胜于硬木家具(紫檀家具、黄花梨家具、白酸枝家具、鸡翅木家具等),作为中国古家具的代表也更受认可。


19世纪中期至晚期,西方最早的艺术博物馆开始建立,大量的中国传统家具和其它具有装饰性的艺术品被收入博物馆中,作为文化代表展出而广为传播。





同时,随着中国家具藏品在西方的大量面世,也促使了西方人有机会研究中国古家具,一些西方主导的专业出版物也开始出现。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0世纪20年代,法国学者奥迪朗·罗奇(Odilon Roche)编辑出版的《Meubles De La Chine》(《中国家具》),里面包含图版54幅,刊印中国明清两代家具59件。当时的其他一些作者,如奥丁、哈勃特等都对中国漆饰家具进行了大量的介绍。


△法国学者奥迪朗·罗奇(Odilon Roche)编辑出版的《Meubles De La Chine》(《中国家具》)


然而,这个情况在20年后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1944年,当时在清华大学任教的德籍教授古斯塔夫·艾克把明代家具作为科学研究对象,出版了一本《中国花梨家具图考》,里面收录122件家具实物,30余张精确的测绘图纸,4张解析清楚的中国家具榫卯构造图纸。展现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将中国硬木家具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在西方前所未有的高度。


虽然当时因为经济原因,纸张奇缺,只印了两百本,但是并不阻碍它获得极大的成功,之后英文版的出版,更是将其影响扩展到更广的范围。


△艾克 《中国花梨家具图考》


20世纪中期的作家、理论家、设计师、工匠等具有指导地位的人都非常喜欢艾克的书,他们将造型简洁、甚少装饰的硬木家具与现代设计联系在一起。艾克提出的观点,与当时住在北京和其它城市的西方收藏者产生共鸣,那些收藏者们买了很多硬木家具的实例,并最终带到西方。


当时黄花梨材料价格便宜、作品量大、尺寸合适、造型款式多样,让在中国的使节代表、教授、医生、传教士都能够买得起。而且明式硬木家具看起来非常简约时尚,符合当时西方的审美,在现代风格的家中摆起来并不会有突兀的感觉,实用性高。



这股风潮也影响了美国和欧洲,博物馆中收藏中国古家具的重心也从漆饰家具转向明式家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V&A艺术博物馆等都开始关注明式硬木家具,比如187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中的出现中国硬木家具(下图),后来也被费城艺术博物馆收藏了。


△1876年费城百年博览会中的出现中国硬木家具


随着博物馆的收藏变得越来越成熟,私人藏家也希望将自己的藏品与公众分享。大量的私人博物馆纷纷建立,其中不乏专门收藏明式家具的专题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以后

更多研究专著的涌现及家具拍卖的兴起

“艾克的书出版后,有很多人把它当做教材一样按上面的款式买硬木家具,当时有很多类似的作品运到美国还有欧洲,期间还做了几个展览,整个状态是很热的。


但是到了中国解放之后,欧洲就比较难和中国做贸易,能看到新鲜的作品就很少了。虽然还是可以在香港买到明式家具,但数量并不多。不过,上世纪80年代,王世襄关于明式家具的书出版后,市场又热起来了,很多硬木家具被送往香港转卖到西方,一个新的收藏时期又开始了。”柯惕思回忆道。


△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


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珍赏》及《明式家具研究》发表后,中国家具市场开始发生改变。这两本著作也像艾克当初发表的作品一样,让西方收藏家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古家具。


书中不仅仅是图录式地记载作品的具体信息,也指出中国硬木家具的大类里还有不同的流派,既有简单朴素的也有雕饰繁复。书中明确提出了“明式家具”的概念,不仅是制于明代的家具,而是指具有明式风格。


这两本书出版后,当时的古董商马上做出反应,从中国内地买了硬木家具带往香港、新加坡或者其它地区再转手卖给西方收藏家。




“当时香港是最重要的中国古家具买卖重心,大部分西方藏家都与他们做买卖生意,而很少和内地做生意,一个是不熟悉,另外一个是香港的古董商也会控制市场。”


“1988~1996年,是明式家具市场最热的时候,当时每天都可以看到新的不一样的硬木家具。而到了90年代末,新东西的数量越来越少,找不到以前这么好的东西了,市场也变得没这么热,就慢慢趋于平淡了。”柯惕思说道。





质量上乘的明式黄花梨家具存世量大约是1万件,而资深藏家蒋念慈则认为可能更少,大约在4000~6000件之间。如此算来,到了90年代末,大约已有一半的硬木家具被西方收藏家收入囊中。


这个时间,一些关于明式家具的研讨会陆续在美国举办,这也让西方对中国家具的兴趣更加提升。与此同时,苏富比、佳士得也决定在纽约、香港设立两个中心。



在香港的古董商将中国古家具卖给西方的收藏家,它们又通过拍卖,将藏品卖出去。当时纽约正在转变为世界的艺术中心,一年两次的纽约亚洲艺术周拍卖将中国古家具收藏变为国际化。


“这时候明式家具的供给逐渐变少,拍卖的价格相对稳定,通常能拍出原本的2~3倍价格。像当时1997年我们的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将馆藏的中国家具一次性委托给纽约佳士得拍卖,107件作品做了一个专场,非常轰动,创造了当时国际拍卖市场上少有的奇迹,这次拍卖也被业界称为‘中国古典家具跻身世界级重要拍卖品行列’的标志。


“但是这之后家具拍卖也没有变得特别热。等到2004~2005年的时候,中国人自己开始做古家具拍卖,才又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价格瞬间飙升了很多。”柯惕思说。


△1997年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馆藏的中国家具


2004年以后,除了中国古家具价格的大幅度飙升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是大量西方藏家手上的古家具回流到国内市场。


“这些回流的明式家具质量比较好的来到拍场上,而一些相对较次的则可能到古董商手上。究其原因,主要是西方家具市场已经饱和,中国拍卖市场的价格到达世界高度,西方经济整体衰退,所以将作品带回中国市场出售。”


“另外一个原因是西方收藏家断代的问题,现在年轻收藏家较少,很多收藏这些中国古家具的是老人家了,他们的儿女可能不喜欢这些东西,或者想要收藏其它如现当代作品等等,就会将古家具卖掉。”


由此,西方收藏的中国古家具大量回流,西方藏家与中国古家具的羁绊也越来越淡了。



-  END  -

来源 / 《收藏·拍卖》杂志

作者 / 蒙丽诗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