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家具上那些啵粼啵粼的宝石到底是啥?
  • 正大拍卖2018-08-15



在中国的工艺美术中,以匠人的名字来命名工艺名称或是器物名称的情况极少见到,最为知名的便是以明末玉雕大师陆子岡命名的“子冈牌”。


而同样起源于明代用于木制家具及漆器制品上的一种传统工艺,也是以制作工匠的名字来命名的,称为“周制”。


相比于用这个姓周的匠人命名的名字来说,人们可能对它后来的名字更为熟知,它就是百宝嵌。



“周制”,也许大家还并不知道具体是指哪一类器物,明清以后,工艺界逐渐舍弃了“周制”的叫法,而以相对通俗易懂的“百宝嵌”替代。


其实“周制”即是“百宝嵌”,这种曾经风行一时的特殊工艺以工匠名字命名,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周制”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发展到清代中期,已经成为当时硬木家具最风行的一种装饰工艺。


诸如紫檀、黄花梨等名贵家具,或是漆器,有相当一部分都采用“百宝嵌”工艺,以突显器物制作之奢华,色彩之缤纷,视觉之华丽。百宝嵌以其五光十色,富丽堂皇的工艺特征受到宫廷权贵们的推崇。





我们目前所了解的“周制”工艺,记载较为详细的属于清代乾隆年间学者钱泳的《履园丛话》,其中有明确记载:


周制之法,惟扬州有之。明末有周姓者,始创此法,故名周制。其法以金、银、宝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水晶、玛瑙、玳瑁、砗磲、青金、绿松、螺钿、象牙、蜜蜡、沉香等为之,雕成山水、人物、树木、楼台、花卉、翎毛,嵌于檀、梨、漆器之上。大而屏风、桌椅、窗格、书架,小则笔床、茶具、砚匣、书箱。五色陆离,难以形容,真古来未有之奇玩也。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信息:


(1)“周制”具有地域性,只有当时的扬州才有。


(2)“周制”是明末周姓者开创的,但具体名字却未曾说明。(这也导致后世对百宝嵌创造者姓名的多种写法,如“周翥”、“周柱”、“周筑”等)


(3)可以了解当时用于周制镶嵌制作的材质、图案及器物。


(4)“周制”器物的种类大小皆有。


(5)“周制”器物色泽异常丰富华丽,前世从未出现这类作品。


可以说,《履园丛话》较为详细的记载了“周制之法”,对后世追溯百宝嵌的起源提供了确切的文史资料。





而谢坤在《金玉琐碎》中说:


周翥[zhù],以漆制屏,柜、多少、案,纯用八宝镶嵌。人物花鸟,亦颇精巧。愚贾利其珊瑚宝石,亦皆挖真补假,遂成弃物。与雕漆同声一叹。余儿时犹及见其全美者。曰周制者,因制物之人姓名而呼其物。


吴骞《尖阳丛笔》载:


明世宗时,有周柱善镶嵌奁匣之类,精妙绝伦,时称周嵌。


从以上资料我们看到,这个开创了周制镶嵌法的工匠是一个叫周翥的扬州人。据专家学者研究,周翥,又名周柱、周治,扬州(今属江苏)人,著名漆器工艺家,趋附于明代奸臣严嵩,严嵩抄家后,周所制器物尽入官府。





清代吴骞(1733-1813)在《尖阳丛笔》中说:


常为严氏所养,严败被籍,诸器皆入内府,故人间流传绝少。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以来,周翥所作真迹流传甚少的原因。但是到清初时,周翥镶嵌的仿效者增多,其中以清代前期的王国琛、乾隆时的卢葵生以及嘉庆、道光时代的卢映之最为著名。





周制镶嵌的特色是嵌件高出地子,即凸嵌法,次有少量的平嵌法。而后在嵌件上再施以各种不同状态的毛雕,以增添图案的破体效果。


从其镶嵌伎俩跟镶嵌资料看都与前代大不雷同。而且不光体当初漆器器物上,在紫檀、黄花梨等硬木家具上也表示较多。





因为镶嵌材料品种多样,因此又称为百宝嵌。要想彻底明白百宝嵌是一种怎样的工艺,首先要知道螺钿镶嵌。


所谓螺钿,是指用螺壳与海贝磨制成人物、花鸟、几何图形或文字等薄片,根据画面需要而镶嵌在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的总称。



螺钿的“钿”字,据《辞海》中注释,为镶嵌装饰之意。由于螺壳是一种天然之物,外观天生丽质,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效果,因此也是一种最常见的传统装饰艺术,被广泛应用于漆器、家具、乐器、屏风、盒匣、盆碟、木雕以及有关的工艺品上。





百宝嵌是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加入宝石、象牙、珊瑚以及玉石等材料形成的镶嵌工艺。它采用珍珠宝石及其他各种名贵材料来对器物进行镶嵌,百宝嵌的图案花纹会随着照射光线角度的变化,发出各种各样的光彩,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一绝。




在明嘉靖、万历年间,百宝嵌在苏州、扬州地区已十分盛行,宫廷更是推崇备至,不惜从苏州、扬州、广州等地征调能工巧匠,按皇帝意愿制造各种百宝嵌。




制作一件百宝嵌精品,不仅需要珍贵的材料,而且要求多种工艺技巧相互配合。由于百宝嵌对材料和工艺要求较高,一般情况下多不具备这些条件,而作为宫廷来说,这些材料却无一不备,且以毛料最精良,制作最精美,形成了一种色彩缤纷且独具风格的艺术门类。





明代宫廷的百宝嵌以盒为主,多见紫檀、黄花梨、桦木制,盒盖上嵌宝石、绿松石、玉石、玛瑙、螺钿、象牙等。


图案以花鸟题材居多,诸如:枇杷绶带、石榴芙蓉、富贵牡丹等寓意吉祥长寿的内容。





这些作品器口的边缘,多用银丝展示呈菱形回纹,制作十分精致,常用来盛放皇帝书写的册页或珍贵的饰物。


周翥之后,百宝嵌得到进一步发展,钱泳《履园丛话》又载:


乾隆中有王国琛、卢映之辈,精于此技(百宝镶嵌)。


从中可以得知,王国琛、卢映之,其子卢慎之,孙卢葵生,都以髹漆名重于时。卢氏祖孙同样来自江苏扬州,在周翥之后继续将百宝嵌、髹漆技艺发扬光大,名重一时。




清代初年,百宝嵌工艺仍继承明末传统风格,镶嵌技术更加精细,式样多有变化,图案除花鸟之外,有云龙、狮戏、八仙祝寿、人物故事等。


清代中期以后,百宝嵌工艺进一步发展,除常见各式盒、笔筒之外,日常生活用品普遍增多,如镜奁、冠架、屏风、柜等。


这些百宝嵌制品用料讲究,刻画细腻,色彩丰富,反映出宫廷百宝嵌的基本特色。





百宝嵌虽盛极一时,出现了众多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但由于制作者审美水平的差异,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类镶嵌繁缛,构图呆滞,画面杂乱的作品。


目前所见这类传世什物绝大多数为清初至中期制品。清代后期,因为战乱频繁,民族手产业受到重大损坏,更主要的起因是可贵材料的溃乏,再也见不到纯用八宝镶嵌的凸嵌花纹家具了。



百宝嵌的工艺程序是直接在漆地上或木胎上挖出凹槽,再将螺钿、金银片、珍珠宝石及其它各种名贵物料,经过加工后,做成镶嵌物,粘贴在漆、木胎上,组成绚丽多彩的图案,达到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百宝嵌制作过程非常复杂,分选料、片、描稿、磨光、雕锦、镶嵌、成型等工序,工匠巧妙地运用各种材料的天然色泽,经雕镂拼接,镶嵌成山水、花鸟、人物,制成各种屏风、挂屏和首饰盒等。珍玉镶嵌与漆饰珠联璧合,高贵华美,浑厚典丽。





周翥本人就十分擅长巧用珍奇名贵原料的天然优美色泽及纹理和质感,恰当地拼镶组合、雕刻,作品具有高浮悬雕的艺术效果。


明代是扬州漆器开创南北流派的兴盛时期,周翥创立的一套新的制漆工艺体制,把镶嵌漆器推向了高级阶段。由于周制之法漆器的纹饰设计精细繁密,百宝堆积,尤显名贵,所以百宝嵌一直盛行于明清两代。






明末文学家王世贞(1526~1590)曾在《觚不觚录》中说:


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治治商(镶)嵌,及歙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至有与缙绅坐者。近闻此好流入宫掖,其势尚未已也。


明末清初的张岱(1597—1679)在《陶庵梦忆》中说


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翥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


我们由此可见明末清初时期手工业的发达,也可见周制镶嵌的重要地位。





百宝嵌的器物大都珍贵不凡,深受世人的追捧,也正因价值不菲,历史上拥有“百宝嵌”器物的人家非富即贵,为其专享。




美学家宗白华在《美学漫步》中指出:“芙蓉出水”和”错采镂金”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


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表现在诗歌、绘画、工艺美术等各个方面。芙蓉出水属于天生丽质的美;错采镂金属于人工雕琢的美,百宝嵌,即是后者。



-  END  -


 往期回顾 


这张交椅凭什么卖出了6944万的天价? | 经典

红绡帐里橙犹在:古人的摆果闻香 | 风月无边

千年不朽的绚烂:传统犀皮漆工艺探秘 | 家具篇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