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提梁盒:从厨房到书房
  • 正大拍卖2018-08-22


一件家具,就是一部家具史。

——研习君




提梁盒在明式家具中属于箱匣一类,是一种盛放物品的器物,因为它用对称的提梁托着盒子,所以被人们称为提梁盒,也称提盒。


提盒很早就有,但是到了明代,长方形提盒的样式才被基本固定下来。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提盒在演变中发挥着不同的功用,不仅是生活日常所需,更是成了书房用具。


王世襄先生在其《明式家具研究》中曾著录戊24、戊25两件提樑盒。明代的提盒虽是文房案头之物,相较桌子柜子体量较小,但在其设计使用及文化品格上与明式家具的精神一脉相承,生动再现了明清社会生活的生动画面。




· 01 ·

从厨房到书房


从文字记载和图画材料来看,提樑盒在宋代就已经流行起来,主要还是用来盛放酒食,便于出行。或是应用于商铺和饭馆,用来运送食物或者小件货物。


这一时期的提盒尺寸较大,大多为白木涂漆、或者用竹子制成,一般比较粗糙,实用性强,使用频率高,故多有损坏,传世实物几不可见。


▲ 明人绘《麟堂秋宴图》中的扛箱,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鲁班经匠家镜》有《大方杠箱》和《食格》两式。惟杠箱大,需要两人抬,故曰“杠箱”。食格较小,可一人肩挑两具。


后来,一些文人对这种颇具民俗色彩的提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的参与设计下,提盒的形制变得更为精巧,工艺也更加讲究了。


文人不仅对工艺讲究,对提盒材质也非常在意,明清时期,文人使用的提盒都用黄花梨、紫檀、红木等名贵木材制作。


文人外出会友时,用提盒来装食物、茶水等物,也有文人在提盒内放置文房四宝,印章等。


▲明《竹园寿集图》卷


于是这种精致的提盒走进了文人的生活,他们把田间地头常见的提盒引用过来加以改制,适用于自身,外出会友时,用来盛放毛笔、墨盒和印章的用具,在书斋是则置于案头时时把玩,陈放文房雅玩之用。


我们现在考量一件明代的文人提樑盒时,如果认为还是盛酒食的用具那就大错特错了,明代文人提盒呈窄而长的长方形状,这样的形状恰恰是为容纳毛笔和砚台而设计的专用产品。


▲更小的只须用一手提挈。《金瓶梅词话》插图绘一人肩头荷物,一手提盒作奔驰状,是一副很好的写照。



· 02 ·

文人家具


严格说起来,提樑盒是标准的文人家具,它由最初由文人发现、经过文人的改良、使用以及宣传,使得提盒在全社会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广泛的使用。


明代屠隆在《考盘余事》一书中,曾提到文人们外出旅游时携带之物。如实用本、叠桌、叠几、提盒、衣匣等,还有三四十件文具盒背具匣。


▲明万历刊本《琵琶记》中《才俊登程》一图中书童挑的考篮就是装笔墨纸砚的提盒


另外,古代的男子也留着一头长发,因而木梳、铜镜等梳妆用品成了必备之物。而小木提盒便于随身携带,就成了存放这些物件的最好的“梳妆盒”,常被摆放在书房之中。


明代的文人热衷于参与家具的设计与制作,他们设计的这些提盒精选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造,考究的还用百宝嵌或雕漆制成。


清 剔红四幢提梁盒


这些提盒或许有些会用作盛食物,而更多的是用来贮藏笔墨纸砚、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


明清两代提盒存世多于之前用于食盒的提梁盒,一因材美工良,二因体积小巧,三因时代较前者近,到了今天,它们本身也成为了珍贵的文物。


▲明 雕漆提盒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戊25   

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一书中说:


为了便于出行,大、中型的提盒多用较轻的一般木料制成。但由于生活的改变,早已不适用,实物也难保存下来,只有小型的才用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材制造,考究的还用百宝嵌或雕漆制成。这些自非用作盛食物,而是贮藏玉石印章、小件文玩之具。到今天,它们本身也成了珍贵的文物了。


都说家具是实用器,而当使用功能不再被需要时,唯恐只有那些原本附带着收藏价值的文物才能幸存下来,提盒就是这类存世不多的小件器具。


明末清初 黄花梨两撞曲把提梁盒


提盒从宋代普遍使用带明清时期登峰造极,经历了材质及尺寸的变化——材质由原先的竹制变为木质,甚至是紫檀、黄花梨名贵木制,由原先的大尺寸(相对后来而言)缩小变为适应文房案头把玩的大小。


在这个过程中,文人起了关键作用。



· 03 ·

不为人知的中国家具史


似乎有一个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探讨过,就是古代的文人很多,为什么只有明代的文人好端端的不在书斋读书品茶,而是特别热衷于家具制作,甚至参与其中,乐此不疲呢?




以往我们通俗的说法是,明末宦官专权,文人仕途失意,便转而追求田园诗意的生活状态,既然不能报效国家,那就专注过好自己的小资生活。这也是所谓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这种观点是很多人认为的明末文人状态。确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外界环境因素。但是,我们在考量整个古典家具与文人的关系时,不妨把眼光再向前拉伸二三百年,便会发现另一番天地。



宋元明清一路相袭,明代之前的元代是少数民族政权,而在此之前的宋代被誉为是中华文化的造极之世,宋代的文人温文尔雅,诗词歌赋,诗酒花茶。


但是到了元代,元统治者把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而在社会分工上的局面却是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


文人地位之低,头顶妓女脚踏乞丐,且元代废科举,文人末路。


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文人是弃文从工,而且元代军队每到一地便召集工匠发展生产。于是,文人在时代的洪流中无可奈何的进入了工匠的队列。


如果我们由此回看明式家具的文人参与过程,或许可以找到最初的发端。


提樑盒是家具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从其历史的变迁及使用用途的转变上,可以反窥中国历史文化的的演变进程。


· 04 ·

建筑中的建筑


中国的古典家具与古典建筑同为木作,一大一小,一脉相承,同源同宗,可以说家具中保留着中国建筑的构物思想,因此古典家具也被称为是“建筑中的建筑”。


提樑盒便是这一结构的绝佳例证。



不论是听提樑盒的名字还是来看它雄浑的造型,都能感受到其发自心底的建筑结构意境。




提樑盒一般都用长方框攒成底座,两侧端树立柱,以站牙相抵固定,上安横梁,有的作一字状,有的为罗锅枨式。


除去盒体光看这外框架,便是中国建筑中最最传统的梁柱结构,处处给人以端庄、稳定的感觉。



有趣的是,建筑中的梁架上面盖满了房顶,受力向下;而提梁盒的横梁四无依傍,只有使用的时候,把它拎起来才会受力,受力向上。


对于古人这种在同一结构上的变化应用,活跃的思维另后人汗颜。



· 05 ·

提樑盒的版本


古人最早使用的提盒多用竹编织而成,四框、盒底、提梁等较厚的竹劈。外表周围用细小的竹片织成,内层盒全部使用大漆涂料。


竹编提梁盒


一般无任何装饰。而较为豪华的,会在器物的四角镶嵌铜件,这样的物件多出自达官贵人家中。


到了明清两代,经文人参与设计、加工、改造过的提樑盒成为社会上普遍流行的爆款,达官显贵,文人士大夫纷纷效仿。


而根据个人的偏好,黄花梨制的,雕漆装饰的,带包角的纷纷出现,总结起来,提樑盒在明清两大出现了几个型号:



一般型(1.0版):这种提樑盒外表无任何装饰物,一般硬木或杂木制成,只以实用为目的,使用者多为普通百姓。



轻奢型(2.0版):这种提樑盒一般在器物四角镶嵌铜饰物,既美观又增加了牢度程度,有的还在提梁的两侧及站牙上浅雕有简单的纹饰。


清乾隆剔红云蝠纹三层提盒  香港佳士得2011春  成交价:898万元 人民币

该提盒上刻有“大清乾隆年制”楷书款,盒盖开光精雕四蝠挂磬,另饰蝙蝠祥云,边框饰牡丹及变形夔龙,盒内及底均髹黑漆,而盒壁、盖壁共十六面均雕五蝠祥云。著录中无形制纹饰相同的近似例,但在清宫旧藏多幅雍正、乾隆行乐图中,均有此类提盒的踪影。


豪华型(3.0版):这种提樑盒在器物四角、提梁两侧镶嵌有铜饰物,精美的浮雕从上到下贯穿整个提梁。提盒边框的四周还要雕有或镶嵌纹饰图案。



一件提盒的从大到小,从厨房到书房,凝聚了中过家具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写着中国人的日常。


从盛放食物的器具到文人志士的文房雅玩,小小的提盒满足了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在它那方天地中,内敛沉静,不骄不躁,自释芳华。


直到今天,提盒仍在许多爱好古典文化的雅士手中演变着,他们为提盒注入了更多现代的时尚元素,赋予了它新的生命。





-  END  -


 往期回顾 


家具之最:1.5亿成交!这件小叶紫檀凭什么这么贵? | 经典

延禧攻略:家具的研习攻略 | 风月无边

没有牛郎,没有织女,有“耕织” | 家具篇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