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千岛湖水下千年城,27个乡镇沉睡湖底
  • 正大拍卖2018-09-25


半个世纪前,新中国第一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建成蓄水,造就了今日蜚声中外的浙江千岛湖风景区。然而千岛湖真正的风景并不在水上,而是在水下。



谁曾想到,碧波浩瀚的千岛湖湖水之下,竟然悄悄“潜伏”着两座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古城,它们在静水深流的湖底,已经沉默了半个多世纪。




千岛湖是一个庞大的淡水体,面积达573平方公里,这个名字来源于湖上有超过一千个岛屿的事实。



千岛湖创建于1959年,当时五石(狮子山)山谷被洪水淹没,建立了新安江水库和新安江水电站。


这是一个庞大的政府项目,1300多个村庄和数万亩的农田被淹和淹没,迫使29万人迁离故乡。



不到半年的时间,库区内海拔108米以下的山岭土地,包括浙江、安徽等在内的2个古城、3个古镇、1377个古村落先后沉入烟波浩渺的新安江水库之中。

 

 

 


一组照片,引爆世界


2011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一组水下古城的精美照片,引爆了各界对水底千年古城的关注热情。



为了拍摄这组照片,自2009年底到2010年底,摄影师和一共四次从北京到千岛湖寻访水下的古城遗址,每次待的时间在一个星期到十天左右,在水下工作的时间近60小时。



千岛湖水在深绿色中泛着些许的蓝,随着下潜深度加大,周围渐渐暗下来。


28米深的水底几乎全黑,即便借助潜水灯也才只有2米左右的能见度,进到城内,黑暗中渐渐出现一座砖结构建筑,满是精美的雕刻,这就是狮城那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砖结构节孝坊。



摄影师上上下下仔细拍摄这座屹立在水下的牌坊,精美的雕刻,让水下的存在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狮城”姚王氏节孝坊上有一块刻有“圣旨”字样的匾,匾顶的盘龙图案极其华美精致,是这座牌坊上众多砖雕作品的代表。



摄影师透过水下的狮城北大街上紧邻北门的原制茶厂的窗棂往屋里看,


由于千岛湖水的屯集是一个极其柔缓的过程,水流没有对房屋造成冲击和破坏,而且水温常年保持在20℃左右,所以当地人都认为无论是城墙还是城内民房的木梁、楼梯、砖墙会依然立着,没有腐烂。


国际考古界把水下遗迹,包括沉船和建筑物,称为“时间胶囊”。由于水中没有风暴侵蚀和烈日暴晒,也少有人类社会的侵扰,因此建筑物在水里往往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们就如同一个个密封的时间容器,把久远的历史凝固在一个点上。



巨大石块砌成的北城门内侧,门楣上的花纹清晰可辨,北城门连接的北大街是全城最繁华的地方,城门近旁就是节孝牌坊,上图的老照片里北门附近的人事时光早就被湖水记录下来。



在摄影师手记中描述:


千岛湖水在深绿色中泛着些许的蓝,随着下潜深度加大,周围渐渐暗下来。28米深的水底几乎全黑,借助手中的潜水灯才只有2米左右的能见度,进到城内,黑暗中渐渐出现一座砖结构建筑,满是精美的雕刻,这就是狮城那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砖结构节孝坊。


城池没有因做出特定牺牲而“消失”,而是以汉代遗址的身姿像珊瑚礁一样在100英尺水下静静地沉睡、慢慢地变成标本。


 


问号不断,疑PS修片



一些看过《盗墓笔记》的网友表示,这几乎就是小说中描写的张家古楼。


虽然很多去过千岛湖旅游的朋友都知道,千岛湖是因为50多年前为建设水电站蓄水而成的,其水下原本就是市镇和村落。



可是这些照片上所展现的水下古城是真的吗?

如果是真的,摄影师如何做到的?

为什么旅游部门不对此进行开发呢?


在这组千岛湖水下古城的照片中,牌楼建筑宏伟壮观,上书汉字清晰可见,龙形砖雕威严大气,当然,最令人惊讶的还是这些古建筑如此完好地保存在水中。



湖水就仿佛一颗巨大的时间胶囊,将这些精美的古建筑凝固其中,自然的侵蚀和岁月的打磨似乎没有过多地在它们这儿留下痕迹。很多网友纷纷表示照片很震撼、很魔幻。



在电脑PS数字修片技术日趋完善的今天,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其实都是PS高手制作出来的。


关于这组水下古城照片,有不少的质疑者:


千岛湖水下古城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建筑,否则船只在水上航行是有危险的。


绝对没有这么漂亮,这个应该是效果图,千岛湖水下的能见度很低,通常是转个身就会找不到潜伴,一般下水都要用结伴绳和电筒的,基本能看到轮廓,没这么清楚。


看上去有点假啊 ,在水下这么这么这么多年了,居然一点小小的水草都没长!

 

 


 

多带新思想,少带旧家具


 

千岛湖水下古城始建于公元621年的唐代,使其近1400年的历史。根据该地区的历史记录,它被认为是相当大的,可能超过60个足球场,并在整个城市设有265个拱门。


| 水下古城移民余春年所画的狮城全貌图 |

 

淳安古城又称贺城,始建于公元208年。古钱币状精工细琢的“商”字形门廊下成片的徽式大宅,昭示着这个新安江畔徽商商路枢纽的繁华富庶。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硕儒都曾到过这里,名篇佳作群集,人文古迹遍地。


遂安的历史比淳安晚一些。据载,遂安县城为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迁至今遂安地界,因背依五狮山,故又称狮城。


狮城水陆交通便利,乃浙西重镇,洪秀全之弟洪仁玕曾率太平军驻军北门。狮城城内多名胜古迹,有明清时期古塔、牌坊及岳庙、城隍庙、忠烈桥、五狮书院等古建筑,还有历代古墓葬。


在不少文物保护专家看来,当年的这场“水淹淳安城”显得颇为仓促。按理,建造水库前都要“清库”,推平建筑,清除垃圾,文物搬迁保护。


史料记载,新安江水库蓄水前,当地曾要求对两座县城的民房进行推平销毁和消毒处理,贺城基本被毁。


当时曾有这样的口号:多带新思想,少带旧家具。


而当年从古城搬出的老人回忆,狮城距离大坝很远,城里人没想到水这么快就到了,根本来不及搬。


因为古城被淹没的过程相当草率,许多文物都还来不及搬迁,便被尘封在水裡。



因此尽管建筑物已位于海平面下40公尺有50多年,但明清时期 (1368年-1912年) 的建筑依然保持良好,更神奇的是木造建筑结构能保持得十分完善!

 



重见天日,坎坷重重



据了解,文物和史学家认为水下古城具有稀缺性和真实性,1800多年历史的千岛湖狮城在1958年就沉于湖底,既避开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的冲击,又避免了旧城拆迁改造的破坏。



其他陆上同类古城已面目全非,难见昔日风貌了,千岛湖水下古城具有极高的文物和古建筑研究价值。

 

水淹古城不过一夕之间,而重见天日却坎坷重重。消失了半个世纪的古城如何走出水底,重现风光?


如何展示水底古城,当地政府至少做过三次大的尝试:


第一次尝试是潜水艇。


投资近4000万的观光潜水艇在2004年建造完工。但因为国内没有“潜水艇在内湖潜水”的相关先例和管理细则,潜艇最终没被批准下水。


第二个方案是“放城出水”。


有专家建议,可以通过水电站开闸放水,把水位降低30米,这样水底古城的大部分建筑可以“浮”出水面。但是,常年浸在水中的建筑很可能会瞬间倒塌,千岛湖的环湖生态也面临破坏。


第三个方案同样也是“国内唯一”——建造“阿基米德桥”。


游客通过悬浮在水中的透明隧道参观古城,2010年千岛湖也进行了专项学术研讨会,但因技术原因而搁置。

 

从文物保护方面来说,国内还没有成熟的技术,把长期浸泡于水中的文物在离水环境下妥善保存好。

 

 


1:1克隆,搬上水岸



过去的50多年里,因为技术局限、文物保护等原因,千岛湖水下古城始终无法重见天日。2016年通过复制克隆,水下古城真的上岸了,它还有了一个新名字——文渊狮城。



文渊狮城真的和水下古城一模一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把水下古城的每个细节都复制上岸,花费的钱肯定是个天文数字,人力、时间成本上也是不现实的。


但能搬上岸,确是相当不易。



因为古城沉入湖底时间太久,很多移民已记不清古城模样,而且千岛湖底比较浑浊,难在掌握水下古城的细节,为了保护文物,当前使用的技术手段也很局限。


在那个没有照相机的年代,只有经历者才有记忆,而这些经历者都在年老离去,未来还有谁会来祭奠逝去的故乡,所以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把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一一刻画下来,传承下去。


| 狮城记忆 |


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城内城外,随处可见巧夺天工的建筑。北门有西庙,南门有城隍庙,直街西首有三圣庙,小西门烈桥头有康王庙,大西门内儒学前有孔庙和东岳庙,规模都比较大。


还建有多处节孝、功名、功德坊和各姓族宗祠等,甚是恢宏。


| 文渊狮城内常见的传统雕刻工艺 |


水下古城内有30多座牌坊,包括功德、贞洁、节孝等牌坊等,新建的文渊狮城复制了其中的7座,保持着原来的文字和风格,通过国家非遗大师的打造,让人很难分清两座城的牌坊谁真谁假。



城里的房子采用的都是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两座城的东大街、北大街都一样长,城里的奎文塔也是原来的模样,甚至把已知的水下古城店铺都搬了进来。


| 文渊狮城继续沿用水下古城的徽派建筑风格 |


当水底古城的神秘面纱被撩开一角,沉寂了多年的平静再次被打破。


水下世界是寂静的,淤泥终会把一切掩埋,但是与人类自身的改造力量相比,大自然的演进速度毕竟是缓慢的。所以我们还有机会继续探寻这座古城的角角落落,让时间真正定格成永恒。


-  END  -


 往期回顾 


人民大会堂钓鱼台紫光阁的红木家具,竟出自这个家具厂 | 红木视界

9月19日故宫首开仓库,从此多了一个“家具馆” | 一见周刊

把对生活的期许都雕刻在家具上 | 家具篇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