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青莲寺这块“网红肉”,要被撕咬到什么时候?
  • 正大拍卖2018-09-29


近日,名不见经传的山西省晋城市青莲寺,突然以一种尴尬的姿势成为了全国文物界“网红”,各大公众号、微博以及新闻媒体仿佛捡到了一块肉开始天天“撕咬”,事情是怎么回事呢?今天一见来给各位扒一扒~~



9月11日,网友在社交平台发布晋城青莲寺塑像遭受破坏性修复,并配上修复前后的对比图。照片中显示,昔日的彩塑缺少了古朴的神韵,变得焕然一新,佛像头上也加上了之前未有的飘带,此举引发文物爱好者关注。



2018年9月11日上午接到网上意见后,当日下午晋城市旅发委、青莲寺文物管理处紧急组织施工方和监理方对塑像修复现场进行了检查监督,并连夜召开了现场会进行讨论。


舆论压力下,已经酝酿十三年的修复项目,被晋城市旅发委和青莲寺文物管理处连夜叫停。




抢修迫不及待,必须修复干预


早在2005年5月,《青莲寺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修复方案》即由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编制完成。


该方案于2007年2月获得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并于同年8月获得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国家文物局直属机构)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方案及文物保护规划”奖。


▲释迦么尼佛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修复工程未能按时启动,直到2013年初才开展施工。值得注意的是,漫长的等待停滞,让文物的保存状况与方案制定时相比产生了不少的变化。


根据西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硕士廖林灵的论文《山西晋城古青莲寺释迦殿双面编壁背光保护修复方案》,下寺修复在2014年初动工,彼时释迦殿内被简单支撑加固的泥塑,其保存状况已然恶化,无法适用原有修复方案,必须制定新的方案才能指导施工。抢修之迫不及待,由此可见一斑。


下寺大殿内佛坛上“维纳斯”式的供养菩萨


据刊登在《文物保护工程》2007年第2期的《山西省晋城市青莲寺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修复方案》一文介绍,方案制定之初,曾对寺内彩塑的保存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记录。


青莲寺鸟瞰图


以上寺释迦殿(中佛殿)彩塑为例,共观察到以下病害特征:


颜料层:金层大面积被人为刮去,露出细泥层素胎,底部颜料层基本脱落、酥粉,局部起甲。塑像脸、胸、胳膊变为古铜色并有黑色烟熏污染。颜料层多处有雨水冲泡痕迹。


泥层:部分细泥层脱落,露出内层泥胎和砖及木骨架。背面坐基更为严重。多处泥层开裂,最宽处有4cm。


木骨架:骨架腐朽、开裂、断开,导致塑像多处残断下来,背光后墙上的千手观音尤为严重;骨架弯曲变形,壁塑与墙体间的固定木楔松动,使塑像坠落。



为使这些林林总总的病害分布状态清晰可辨,修复方案为每一尊塑像都绘制了详细的分析图,从中可见,除主尊释伽牟尼像的头部以外,所有塑像都通体密布各类病害,几乎“体无完肤”。


如此众多的病害,显然已达到必须修复干预的地步,否则难以保证塑像长久的安全稳定。然而,怎么修才好呢?



在消失的最后时间成为“土味”文物而蒙羞


作为曾经的“全国十佳”工程方案,青莲寺工程既然已经通过了国家文物局的审批,然而实际操作如何呢?



青莲寺塑像修复工程方案于2007年2月2日经国家文物局文物保函(2007)120号文件批复,2010年3月30日通过公开招标,中标单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有限公司,为文物保护施工一级资质,监理单位为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为文物保护工程监理甲级资质。


15年修复工程短暂结束后,于今年重新开始对彩塑进行正式“彩妆”,上寺主殿大佛全部贴金,原有彩绘部分重绘。


大殿内设有方形佛坛,释迦佛居中,两侧原分别有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一铺五尊布列方式,目前只存阿难一弟子和两尊菩萨。虽经后代重妆,但衣饰、造型仍不失宋塑风格。



然而,此次修复却让古建和文物爱好人士感到失望,尽管菩萨的形制未发生改变,但被当代沥粉贴金的“粉饰”后,原来的文物信息丢失极多,宛若新生。



同样的“粉饰”也发生在上寺的东厢的罗汉堂,罗汉堂二层内塑有观音菩萨像,其东西分塑十六罗汉,高约1.4米,形神具备,塑像注重内心世界的刻画,极富写实风格,是宋代宗教艺术走向世俗化的较早作品。该殿彩塑在明代曾经重妆。




据一位山西古建爱好者称,他2017年4月,曾到过罗汉堂,当时的罗汉像还保留着沉静的模样。但一年多之后,震惊于流传出图片中一片金碧辉煌。


罗汉堂罗汉缺失部位补塑前后


此次部分照片留出后,文保爱好者们再次就修复问题提出了质疑,其中修复是应该“修旧如旧”(风格性恢复原貌),还是保留下历代的痕迹?


罗汉的袈裟被覆盖上金箔


文物要保护的不仅是“物”,更是“物”的历史信息,青莲寺彩塑的修缮把历史信息抹没了,等同于毁掉,这和把国博的青铜器打磨光亮没什么两样。


文物保护工作者肩负着寻找遗珍本来面貌、使文物延年益寿的重任,换句话讲,文物修复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扶着这些百岁千岁的老人,让他们能更缓慢的离开我们,而不应当是把它打扮成一个浓妆艳抹的大姑娘,在他消失的最后时间成为“土味”文物而蒙羞吧!




山西青莲寺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情况的说明


该项目的承担单位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与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 ,通过微信公众号“陕西文保”联合作出说明,就相关质疑回复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在实施前期开展了大量的病害勘察、古代制作工艺、保护修复方法的研究,编制完成了《青莲寺彩绘泥塑及壁画保护修复方案》,并于2007年审批通过,2013年该项目启动实施。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现场保护修复实验,科学检测分析,传统工艺研究等工作。主要修复工作包括表面清洗、起翘脱落部位的加固与回帖、局部的补全、传统工艺恢复等内容。


普贤菩萨右腿处比较


二、关于下寺北殿胁侍菩萨像脸部修复后过白的问题


胁侍菩萨造像的脸部通过检测分析为高岭土材料,白度达到普通A4纸的白度。我们仅对脸部的表面污染物、有害物进行了清除,未做脸部整体涂白处理。


胁侍菩萨造像面部涂施比较


三、关于罗汉堂十八罗汉贴金问题


通过青莲寺彩绘泥塑古代制作工艺和保存现状研究,经过现场勘察,罗汉堂塑像原均为通体贴金,但金箔残缺、脱落严重,部分塑像胎体残损缺失。


经清洗除尘后发现,罗汉造像原有金箔已大部分剥落,表面色彩斑剥凌乱、泥塑胎体外露。保护修复方案也要求对胎体缺失部位进行补塑和补绘贴金。


罗汉堂塑像现已完成上述工程内容,保护修复正在实施过程中,后期还将对补绘贴金进行做旧处理,以达到整体协调。


原有罗汉彩装袈裟上使用了濒临失传的拨金点翠工艺,本次修复期间,我们通过长达五年的研究和传统工匠的努力实践探索,使这项传统技艺得以挽救、恢复和传承。



四、关于文物保护修复中的“度”的问题


青莲寺泥塑由于年久失修,表面附着了大量的积尘、积垢、油烟等附着物,通过清洗污染物和有害物质,颜料和金箔在色度上难免有“新”的感觉;缺失部位补全后,贴金部位与老金箔也难免有新旧差异。


目前该项目还处于未完工程,后期还有很多工序需要完成,非最终保护修复效果。当然最终的修复效果要兼顾社会公众的审美习惯,也能够让业内专业人士认可,是我们竭尽努力想达到的最高目标。


▲释迦殿佛坛扇面墙背面千手观音


由于文物保护项目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修复中“度”的把握,目前没有严格的统一标准和技术规范要求。在如何理解把握文物保护修复“度”的问题上,不仅公众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即使业内人士在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有差异。


释迦殿珞珈山千手观音修复后


此次发文回应,非但没有平息舆论,反而掀起了公众的二度质疑。


至此,青莲寺彩塑修复工程成为了彻头彻尾的“文物舆情事故”——在民间曝光、责任人回应、媒体跟进、公众再质疑的循环论战之中,虽然事实逐渐清晰,但是各方观点却越发不可调和,而曾对该修缮方案进行审批、以及颁奖鼓励的相关部门和协会,至今仍未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青莲寺彩塑修复偏重“第一历史性”而忽视艺术感染力


网上有一段被疯转的口号:


文物不是艺术品,不是体现当代审美的地方,它的价值在它的历史信息,所以修复的原则也是最大限度保存原有历史信息。


青莲寺彩塑的修复并没有“体现当代审美”,其核心理念,还是根据历史痕迹恢复塑像在一定时期的原貌。



可以说,这段口号并没有命中自己想要批判的目标,反而却暴露了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存在已久的一个严重问题——即源于对《威尼斯宪章》等欧洲文保理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地生搬硬套,从而阻碍了本土价值观的健康发生与发展。


青莲寺彩塑修复引发的“文物舆情事故”中,恰恰是那些被震惊、痛心疾首、大声疾呼的公众,他们所惋惜的“古朴”“沧桑”甚至“残缺美”,才是彻头彻尾的当代审美,是源自欧洲的“舶来品”。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除了色泽上的“包浆”概念以外,对于残缺美的最大认知止步于瓷器釉面的裂片。现代社会之前的古人,在面对首先肩负着宗教礼拜功能的佛像时,绝不可能生发出对“腐朽”“脱落”“起翘”“残断”的欣赏能力。


只有对现代人来说,这些状态才有可能作为“如画的废墟”,通过增加今古之间的距离感而进入审美感知。


与此同时,文保工作者因为眼中只看到了塑像的历史价值,将这些妨碍原作认知的状态列为病害,从而一一消除、补塑完形,无异于剥夺了人们感受时间流逝的能力。



在今天正在经历巨大转型而亟需重塑文化认同的中国社会,青莲寺千年彩塑突然“宛若新生”,注定是无法被公众所接受的——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是一场对审美的集体误解。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公众虽然无法正确阐明感知的不悦,但至少没有违背潜意识的审美本能;相反,文物修复方的所作所为,虽然合法合规,却有将文物价值片面化之嫌疑。


 

青莲寺彩塑的修复,是过分偏重了历史信息所拼凑出的第一历史性,而忽视了残破现状对公众可能产生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或许佛像从诞生的那天起就被赋予一种精神的寄托,千百年来无论战乱、灾荒,当地百姓坚守信仰,历代供养人和善男信女捐出柴资,用于神像的修缮,这也是这些佛像能历经坎坷依旧存在于世的原因之一。


一个遗产是否有艺术价值并不在于审问他的本体,也不在于审问使其产生的创造性过程,而在于他是否进入了每个人独特的“在世存在”。一旦失去了这种艺术本质,文物剩下的只不过是一具残骸。



如果一个遗产在修复后,即便形式上更完整、更整洁、更符合法式了,但其感染力不升反降,起码在艺术属性和价值上不是增加而是降低了。或许从艺术出发,不需要艺术形式上的“全形”和“还原”。


最后得到消息,奉国寺彩塑也准备修缮了,而且也是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承接。请大家都关注起来。





文章参考来源

澎湃新闻《青莲寺彩塑修复如新,谁在剥夺观者对历史与时间的感受》

澎湃新闻《青莲寺古彩塑何以“宛若新生”,修复方称“仍在修复”》

陕西文保《关于山西青莲寺彩绘泥塑保护修复情况的说明》

闫鑫 《关于晋城青莲寺修缮风波的意见与建议》


-  END  -


 往期回顾 


模仿别人,还不如去模仿宇宙 | 小建说家具

为什么叫“下榻”,而不叫“上榻” | 家具篇

大结局!记《小建微课堂》的台前幕后



声明:公众号文章部分文字和图片来源于网络搜集,由于网络素材来源不明,除公众号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