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艺术行走”苏州站--苏州,或是黄花梨家具之乡
  • 正大拍卖2021-09-16

 

前台领号


   艺术行走——南京正大拍卖携手南京博物院专家公益鉴宝暨公开巡回征集活动,在苏州结束苏南之旅。300余位藏友带着大大小小千余件藏品早早来到活动现场,担心错失这次与南京博物院专家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并且也希望最贴近市场的南京正大拍卖给自己的宝贝估估价。走过苏南,艺术行走活动也为千余名藏友鉴赏了数千件藏品,来到苏州,不乏许多民窑精品瓷器,保存完整的成套古籍。精品画作,但发现最大的不同是家具品类的艺术品非常之多,并且从中还发现许多外界很难看到的精品苏作黄花梨家具。


藏友们在等待活动的开始


    苏州市民韩大爷拎着一个大布包,来到公益鉴宝活动现场,他说想请老师给看看,家里一直都在用这件东西,有人说这是件好东西,韩大爷不懂,所以特地来到现场求助于专家。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件黝黑古朴的小炕几,外形小巧、精致,线条流畅,气息浑厚,吸引在场众多藏友的目光。现场专家取过炕几,端详许久,赞叹不已。这是一件清代早期至清代中期的紫檀嵌黄花梨卷云足炕几,即使不是宫廷造办处产物,也是民间顶尖藏品。能在苏州看到如此难能可贵的木器珍品,并且保存的还相当完整,不得不赞叹苏州不愧为苏作家具的发源地,这种文化传承已经深入民心之中,随便拿出一件来,都是不错的木作珍品。南京正大此次在苏州站,除了瓷器、紫砂、玉器等十余件民间之宝外,还征集到了包括清中期黄花梨玫瑰椅、清晚期黄花梨福寿根雕、清中期黄花梨素工棋桌等十余件黄花梨精品,令人惊叹不已。


宝贝何其多~


    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作家具为主。苏作家具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产生,一直发展到十九世纪。明朝中晚期,尤其是嘉隆万时期,前后两位皇帝数十年不上朝,百姓困苦不堪,民不聊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文人士大夫阶层多对朝政失去信心,转而将精力集中于生活的享受,自我情感的舒张。从而出现了秦淮河畔的春梦烟雨;出现了伯虎与秋香;出现了以文征明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出现了《金瓶梅》。同时商品经济的萌芽也使得文人士大夫有机会在自己日常使用的家具上花费心血,将自己的美学观点蕴含于线条与榫卯之间,传达给工匠,而工匠们由于市场的竞争及生存问题便吸纳了这些观点,从而导致了明式黄花梨家具整体的文人化倾向与审美。江南文人便成为明式家具最优秀最具美学色彩的设计师,每一件器物的造型,每一根木头的曲线,每一次榫卯的衔接都费尽思量。他们不介意成为一名“雅匠”,朝堂之上不需笔墨,不如庭院之内多些刨花,他们不以木匠为耻,毕竟连明熹宗朱由校都是个狂热的木工爱好者。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当欧洲的巴洛克风格在西方盛行之时,东方的中国也正孕育着自己的明式文化。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明式家具,这一盛行世界数百年的中国风格。明式家具具有世界级的影响力,主要是暗合了西方现代艺术追求简约的精神,将必要的榫卯隐藏于狭小的三维空间里,外在却不着痕迹,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极简主义。


三位专家开始“验货”


    在南京正大拍卖主办的艺术行走活动苏州站中,发现了许多散落在民间的苏作黄花梨家具珍品,市民吴先生开着面包车带着自己家里一张方桌也来到现场,因为场地有限,专家们就在停车场给吴先生现场鉴宝。车门一开,只看了一眼,专家就说“应该是件好东西”。仔细考量之后,专家给出的意见是“这是一件清代中期的苏作棋桌,上面是一块整的桌面,平时用来吃饭喝茶,把桌面掀开,下面就是棋桌。而且有意思的是,作为棋盘的这张木板也是可以掀开的,一面是象棋,一面是围棋,非常精致。这也是典型的苏作家具特征,只有当时江南的文人骚客才有如此雅兴。”“这件桌子保存的还是不错的,虽然腿足有点磨损,不过经过几百年还能这么完整,实属难得,像这样一张黄花梨的到代的桌子,现在都要百万以上了。” 


繁忙但不杂乱


    为什么精品黄花梨家具在苏州出现如此之多,我们也现场询问了精于古典家具的南京正大拍卖负责人,他说“最早的时候,苏作家具主要采用的是榉木,至明中期以后,广东商人与原材料南进,则开始选用黄花梨、鸡翅木等木材。特别是经过明朝晚期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融入与设计,使得苏作黄花梨家具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明式风格,也受到当时的追捧。作为苏作家具发源地,就算说苏州是明式黄花梨家具之乡也不为过”。


台上讲的仔细,台下听的认真


    南京正大的负责人还介绍说,“和苏作的工匠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他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口诀,都是师傅辈一代代传下来的,“胆大心细,纹样接气,棱角出清,底子剔平”;“方中兼圆,圆中兼棱,四角瞑缝,线条挺刮”。“为什么说到苏作家具只会想到苏州,说到景德镇就想到瓷器,说到宜兴就知道紫砂,这些都是文化传承的力量,我们就是希望举办这样的活动,能够推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的前贤巧将留下了太多智慧与艺术,它们不该被遗忘,也不能断了档,很多年轻人,包括中青年现在都喜欢外国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怎么在意。看看世界就知道,老外都在学中国,我们就是希望大家都有兴趣,都愿意去接触和学习,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才能传承发展,这才是文化传承的力量。”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