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家具
  • 正大拍卖2021-10-13


《清明上河图》使北宋汴京城的一角成为绘画史中的永恒经典,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幅传世名作,一窥北宋市井的家具风貌。


  


提起中国古代绘画,相信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画,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


它长达五米有余,在没有相机记录影像的古代,却能将汴京东南城角的景色尽揽于长卷之中,大到河流原野,小到车马货物,无不细致精巧,令人拍案叫绝,无愧“中华第一神品”的盛名。


正是因为它的精妙绝伦,才使它留下了无数传说。这幅传世名作使“清明上河”成为了绘画史中的一大题材,后世仇英、陈枚等画家也挑战了这一题材,但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等综合考量中,还是无法超越北宋本。


 明 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正因它摹本伪本众多,真假难辨,众说纷纭,经多位专家学者考证研究,才定下故宫博物院所藏本为原作。出于对《清明上河图》绝代风华的仰慕,现代文学艺术创作中亦屡屡提起它:马伯庸创作的《古董局中局》系列中,便有一部讲的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赝之争。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中展现了将近700位的官商农工,70余匹牛马等坐骑,30余栋房舍,百余棵树,还有约300件家具。张择端对现实场景的细致记录使得我们能够通过《清明上河图》回到北宋时期,一窥汴京城中的市井家具。


 


纵览全图,《清明上河图》可分为三段:首段画市郊,中段画汴河两岸,后段则是市区街道。300余件家具主要分布在市区街道的住宅和店铺中,大概可以分为桌案、椅凳、轿类、箱类四类。其中桌类据学者统计共103件,在所有家具中位居第二。


最基本的桌形制极为简单,无论是方桌还是条桌,似乎都仅用几根木料接成,简素方正,与其配套的长凳造型类似。但在《清明上河图》中,根据不同用途,桌案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孙羊店附近的三处店铺主人售卖不同的货品,也用了不同的桌案:


最左肉铺老板的长桌木料极为厚实,桌面中心稍微凸起,两端略微下沉,形成一个微妙的弧度,侧面还打钉加固,在家具中颇为少见。


中间的小贩使用的桌子极为特别,上方一根圆弧状上翘的扁担,下方两张桌子上各自摆着货品,下方正有另一个小贩挑着这种桌子在问路,这种挑桌的具体形制可以在《明宪宗元宵行乐图》中看到,它是将两侧桌足直接与扁担相连,灵活便携。


最右的小贩则似乎是自己用长凳和木板搭了一张桌子,虽然不是什么新型家具,但这一现象至今仍可见到,可见人民生活的智慧确实是古今相通的。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国家博物馆藏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一种小贩爱用的交足桌,底足为交叉的X形,同交椅一样,不过腿足更长,底端用横枨稳定结构,这种形制源于胡床,是为了方便收合携带。


 


摆摊的小贩用着各种各样的桌,其实店铺里还有另一种可以承放物品且沿用至今的家具,那就是柜台。台面摆放商品等,台下储纳其他,图中使用柜台的店铺似乎是布帛店。


 


还有两件比较特别的,一件是极狭长的条案,似为家庭厨房所用,结构简单,腿足用几根木料支撑,侧脚明显,仅在侧面腿间施双横枨加固;一件是王员外家书生所用的书桌,既像案式结构,又像一腿三牙,其牙板还做曲线造型,气质秀雅,颇具文人家具之风。


 


椅凳类家具的发展伴随着垂足而坐习惯的普及,它们的数量远超桌类,可以说是《清明上河图》中家具的主力军,其中又可分为椅和凳。椅有三类:交椅、靠背椅、双人椅。


交椅自胡床演变而来,五代时发展起来,盛行于宋。宋代王明清《挥麈三录》中便记载了交椅风靡官民之中的事:

绍兴初,梁仲谟汝嘉伊临安,五鼓往待漏院,从官皆在焉。有据胡床而假寐者,旁观笑之。有一人云:近见一交椅样甚佳,颇便于此。仲谟请之,其说云:用木为荷叶,且以一柄插于靠背之后可以仰首……今达宦者皆用,盖始于此。宋·王明清《挥麈三录》


 宋 《蕉阴击球图》 故宫博物院藏


而《清明上河图》中共有四把交椅,分别在城门楼下、赵太丞家、赵太丞家左边和“久住王员外家”。这四把交椅形制不同,但椅圈近似,搭脑都与扶手连成一线,且扶手向外卷曲似牛头,方便使用者倚靠和搭手,这一造型在宋代颇为流行。


 

靠背椅则较多,分别在小摊、酒馆等地方,事实上靠背椅正是宋代使用数量最多的椅子。宋代靠背椅按照搭脑形状不同可分为曲直两种,《清明上河图》中的靠背椅多被人挡住,仅可看到部分,有一统碑式的梳背椅,还有直搭脑出头的和搭脑不出头的。


 


双人椅在整幅图中都比较特别,只有一把,在“刘家上色沉檀楝香”门口,形制方正,造型简洁大方,似两椅合成,搭脑两端出头,腿间施牙板和管脚枨,枨下还接牙板。这种椅子实物都极为少见,苏州网师园中有一件双人玫瑰椅与之颇为相似。


 


比起椅子,市井平民最常用的凳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它们简单实用,为人们提供便利,《清明上河图》中的凳子大致可分为条凳和箱凳两种。


条凳长短不同,高矮有别,它们分布在汴河两岸的街市店铺中,农家宅院中亦有不少,可见此时高型家具已经在人民生活中广泛推广开来。


条凳结构简单,似乎只用几根木料拼接而成,有看面腿间施一根且侧面腿间施双横枨的,亦有看面和侧面腿间都只施一根横枨的,常与桌案搭配使用。


 

 


还有一种条凳比之前者更为简洁,它侧脚明显,重心低,只在侧面腿间设横枨加固。其中木料厚实的,极为狭长低矮,十分稳固好用,图中的木工正是在这样的条凳上刨花。


 


箱凳是凳类家具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如其名,其外形似箱,实际功用可作凳,同时它也有箱的储纳功能,比如赵太丞家旁边的工匠就坐在一个阶梯状的箱凳上,或许正是为了适应工作需要,才有了这样二合一的设计。


 



轿子作为一种出行工具,比起桌椅自然少了许多,《清明上河图》中可见的只有7个轿子。这些轿子与前代的截然不同,轿身较高,与当时高型家具广泛应用的风尚相符。


细致观察这七个轿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颇为相似,轿顶隆起,四角都向内翘起,颇有意思。轿身前半开方形窗,甚至还配锦绣璎珞作帘幕,使轿子里的人可以同时观看轿外的风光。


 

富人用人力轿子,那平民呢?


平民用牛车,牛车形制颇大,极宽长,上方作拱起的蓬以避风雨,下方接于板车上,两个大车轮放在两侧,两牛并行才能将牛车拉动,看起来似乎比轿子还要气派。或许是为了隐私考虑,牛车的前后都设了门,也形成了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


 



箱类比较隐蔽,数量比轿子还少一些。除了我们之前提到的阶梯状箱凳,其余多是挑箱。


挑箱顾名思义,盖上另设一个框架,方便使用者用扁担或挑杆将其挂在前后,在《清明上河图》中,挑着挑箱的人多跟在轿子车马后,应该是为富人工作的奴仆。而其他用挑杆的百姓挑的是各式的筐。


 

宋代虽然始终没有统一天下,边疆纷扰不断,少数民族政权虎视眈眈,但我们无法否认,宋代经济、文化、教育之繁荣在历朝历代中都是佼佼者,陈寅恪先生甚至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东京梦华录》中也曾这样描述汴京城: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


但我们能从《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的,其实更多的是市井的平凡生活,或许少了宫殿的辉煌气魄,也没有大宅邸的柳陌花衢,但当这幅长卷在眼前慢慢展开,我们无法不为其动容。


 

店铺林立,小摊拥挤,人们各司其职,叫喊吆喝声响成一片,人群摩肩接踵,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奔忙着。偶尔的一点失误,便引得手忙脚乱,待反应过来,身边已围了一圈,热闹散去,又各自回到各自的轨迹。


城市因人聚而成,又使众人从这里出发往别处去,这里有一种冷月残花山风孤影都无法替代的东西,一种能使人回想起深夜中鱼汤滋味的温暖氛围,它叫【人情】。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读懂的,还有许多......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