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便于出游的古代家具
  • 正大拍卖2022-05-15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万里路远,出游路难,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古人在家具上费尽心思......



在车马不便的古代,文人雅士们也并未放弃远游的爱好。早至春秋战国,便有孔子周游列国,四方游说;而到了后代,亦有皇帝巡游下江南,僧道云游四方悟道施善,侠士周游锄强扶弱等等......


安土重迁和“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观念也无法抑制人们对于不同地域风光的向往——“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也正如董其昌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读书人来说,远游和读书一样重要,它亦是提升自我修养见识的一种行为。


明万历杭州夷白堂刻本《海内奇观》书影


明末清初的张履祥将文人旅游的收获细分为“三乐”:“一者尽交其地所产贤人,一者多购其地所传典书,一者登览其地山川奇丽,与夫古人往迹。”


而即便不带着提升自我的目的,我们亦能在出游中收获许多:有人远游为江南好景心动、因塞北黄沙慨叹,有人远游被枯藤老树勾起人生愁绪,有人挥笔记录下祖国大好河川,留待后人翻看......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摹本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家具,作为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配角之一,自然也不能错过这一活动。但原本是为便利生活而创造的家具,在远行出游时难免因重量和体积成为累赘。因而,人们穷尽智慧,也创造出了许多便利的出游家具。




坐卧具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体量,故而,要改造坐卧具绝对易事。而马背上长大的游牧民族因为经常迁徙,便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便携的坐具——胡床


据史料所载,汉代时胡床还只是贵族才能用得上的一种贵重家具,直到唐以后才逐渐普及和改进,又被称为“逍遥座”。现今几乎见不到明确定为胡床的实物,甚至其形制造型究竟如何在学界还存在一定争议。


甘肃武威天祝吐谷浑大墓出土马扎


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论述了他对于胡床和绳床两种家具区别的见解:

交床(即胡床) 、绳床,今人家有之,然二物也。交床以木交午为足,是前后皆施横木,平其底,使错之地而安;足之上端,其前后亦施横木而平其上,横木列窍以穿绳条,使之可坐。足交午处复为圆穿,贯之以铁,可容膝,后有靠背,左右有托手,可以搁臂,其下四足著地。南宋 程大昌《演繁露》


北魏时期 敦煌257窟西壁中层壁画


胡床特别就特别在它腿足部分的设计是交叉的,这样用时可以展开成X型,在横木等部件的帮助下形成一个稳定的可以承托重量的结构。


而不用时又可以合拢为一,可以直接用手提携。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中甚至称胡床:“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为了适应这种功能,胡床的座面往往也由藤绳等软材料制作,这样才不会影响胡床本身的收拢。我们现在常用的马扎、交椅其实就是吸收胡床设计精髓的成果。


宋 《蕉阴击球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黄花梨福寿纹交椅 研习社珍藏


清代的李渔则另辟蹊径,设计了一款功能多样的暖椅。这种暖椅可以容纳人的周身,兼具坐卧两种功能,但靠背宽大平直。


臀下的空间正是暖椅设计的核心之处——以薄砖和铜制成的抽屉,可以用来储纳燃烧的炭火,以提供热量。且炭火还要用细灰覆盖,这样可以使热度和缓,不至于烫伤使用者。



为了保存热量,腿部前后都设门,左右则是封死的木板,臀下和足下还要用栅栏设计,便于暖气温暖人体。


除此之外,暖椅上还额外增加了许多奇妙的小设计:譬如置放于椅前的扶手匣,可作几案面板使用,还可储纳笔砚书本,还可以直接挖去一块,填上端砚粘牢,更可以便于研墨使用......


在李渔的设想中,这件暖椅之所以可以用于外出是因为它还可以改造成一个温暖的可移动轿子

倦而思眠,倚枕可以暂息,是一有座之床。饥而就食,凭几可以加餐,是一无足之案。游山访友,何烦另觅肩舆,只须加以柱杠,覆以衣顶,则冲寒冒雪,体有余温,子猷之舟可弃也,浩然之驴可废也,又是一可坐可眠之轿。--李渔《闲情偶寄·椅杌》


承具在远游中的出现也颇为奇妙,纵览文人雅士出游时使用的桌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结构。


一种是来自于胡床的设计,即在腿足部分用交叉结构,上部桌面还可以设置成活桌面,进一步提高其便捷性。


除了下图行军所用的桌子,《清明上河图》中市井摆摊的小贩也用着这种类似的设计,因为它确实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在现代家具中我们仍可经常见到。


明 黄花梨束腰拆卸行军桌



另一种则是利用了折叠结构,这种折叠桌在屠隆的《考槃馀事》中便有记载:“叠桌二张,一张高一尺六寸,长三尺二寸......作二面拆脚活法,展则成桌,叠则成匣,以便携带......其小几 一 张......列炉焚香......以供清赏。”


可见文人出游时用桌子不仅用于饮食,还会拿来承托香炉花瓶这些,即便在野外,也不能丢掉文人的风雅格调。


宋 赵佶《听琴图》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正有一套活腿文具桌可以作为这种家具的经典范例,据造办处档案记载,它制于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正是为外出旅行使用制作的家具。


箱盖装有镀金暗锁,钥匙孔设在箱底。箱打开成长方形小桌,把箱盖、箱底合拢便成桌面。桌腿则被设计在箱槽内,用活动薄板支撑,再用铜鎏金暗扣固定,设计十分巧妙。


清乾隆 旅行文具箱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之外,它的内部还融合了庋具设计,箱内有两个同样大小的屉盒,每一屉盒都有两层形式各异的多宝格,可以放置64件套小巧精细的文房四宝及文杂器具,如白玉洗、松花江石砚、玉臂搁、笔筒、兽镇、石章、描金云龙纹笔等等,每件器具都有固定的位置,器格按其形状大小而特制,严丝合缝。



需要注意的是桌面与腿足交接处的设计,既要方便拆卸,又要嵌合紧密、使得桌子在使用过程中足够稳健。除了上图中的挖槽装腿之外,还有一种同样巧妙的设计。


将腿足分为两截,下截腿足出大榫舌纳入上截,贯以木轴。下截在榫舌旁另有呈十字形的短燕尾榫,起固定作用,折叠时,需要先将下截往下拔出燕尾榫,方能向内转动。


 黄花梨四面平式折叠榻折叠处榫卯结构




说完了坐具与承具,就不得不提提庋具,出游时我们往往需要一些细碎的物件提供帮助,譬如用于扇风引凉的扇子、饱腹解渴的食物饮料,更甚至是便于吟风弄月的文房用具等等。


这些器物往往细碎繁多,若是仅以手持,难免容易遗失,故而储纳这些器物的庋具实际上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孑然一身也自有潇洒气。


明 仇英《春游晚归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遍览出游庋具,其实无论大小、材料、造型,离不开的都是“提梁”这一设计。有了提梁,原本方正规矩但需要用双手捧着或抱在怀里的庋具便仅需一手就可以携带,大大减轻了人们的负担。


算是没有提梁的大衣箱等,如果外出远行需要携带,人们也会用绳索和扁担或挑竿来辅助搬运,在实际上它仍然是起到了提梁的作用。


清 黄花梨两撞提梁盒 研习社珍藏


明 仇英《列女传》


可以与之对比的是现代器具的设计,我们如今外出携带的行李箱使用的是滚轮,这样不需提起亦可随身携带,还十分省力。但滚轮并不可以完全替代提梁的作用,所以我们使用的箱子上仍然有着提手的设计。


屠隆在《游具雅编》中重点讲解了一种专用于郊游时储存饮食用具的庋具——山游提盒


这种提盒分层设格,外形小巧但内部别有洞天,不仅有着适应不同器物尺寸大小的格子、屉,还另设夹层、转轴等进一步提升利用空间,被称赞为“远宜提,甚轻便,足以供六宾之需”。


清 俞龄《春游晚归图》 山东博物馆藏


《游具雅编》一书正是屠隆为了推动“饮食器用及婚丧游姿,尽改旧意”而撰写,其中都是便于游览的器具,屠隆还为太极樽、葫芦樽、山游提盒和提炉四种器具附上了设计图纸。


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时,扬州人江增又设计了一种“游山具”,将绳子系在两端,通过扁担挑起携带。但在当时这种器物价格还比较昂贵,故而真正大肆在民间流行起来的反而是小巧的攒盒(即在盒内分成不同形状的格子,将各种食物集中攒为一盒)。


宋 《春游晚归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看完了古代文人对于出游家具的用心,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们对于出游深深的喜爱。正如《思辨录辑要》中所说:

大凡书院建立,多在郭外名胜之处,不独远绝尘嚣,而山水之胜亦足以荡涤俗情、开发道妙学者,于此处读书、讲道、观星、算历,诚为至便,深合管子处士就燕闲之意,虽盛王之世不可废也。


虽有不出门即知天下事者,亦需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