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江南地区明墓中的家具(一)
  • 正大拍卖2023-02-26



江南好,家具旧曾谙



明清时期,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经济蓬勃发展,甚至是全国最为突出的赋税钱粮重地和商品生产加工中心。


自明代中叶起,江南地区开始兴起以优质硬木为材料的“细木家具”,这种用料考究、简洁流畅的家具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雅致美感迅速风行全国,其实,它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称的明式家具。



了解明代家具,离不开对现存实物的分析和解读,这些实物或被悉心储藏于宫廷,或流落民间登堂入室,但要确定其具体年代,并非易事。


但若是从已发掘的明代墓葬中寻找家具,自然可以大大地避免这一问题,也能将明代家具研究进一步细化。今天,研习社择选了几座江南地区的明代墓葬,带大家一同欣赏欣赏当时的家具风貌。


1

江南明墓 / 苏州虎丘王锡爵墓


1966年,苏州市博物馆在苏州虎丘清理发掘了明代官员王锡爵夫妇合葬墓。


王锡爵卒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1年),是嘉靖四十一年的会试第一、廷试榜眼,曾官至内阁首辅,故而墓葬等级颇高。


王锡爵墓规模大、随葬品多达一百余件。上的陈设更是十分整齐正中设木供桌,以供奉神座、摆放左侧放云头木衣架,上面还挂着绸衣等物右侧放云头六脚木盆架有奁盒




桌椅后面则是一张前廊后床式的木拔步床模型,长39.5厘米、宽28.2厘米、高42厘米,顶架下方装板开鱼门洞,围栏均作卍字形,造型复杂,装饰丰富,实为难得。


明 木拔步床模型 江苏苏州王锡爵墓出土


这一组木家具模型也是王锡爵墓中最为别致的随葬品,虽然都只是模型尺寸,但卯精巧,结构稳定,造型和比例还原了真实的明代家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这套家具模型现藏于苏州博物馆,每每有人经过,总不免感叹古人依靠双手制作出的“手办”,竟比现代工业机器生产出的更为精美巧妙。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这组家具模型还在《国家宝藏》第三季中惊艳亮相。


2

江南明墓 / 常州花园底白氏家族墓


2013年,相关单位对常州白氏家族墓群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和发掘,十座墓葬形制统一、排列有序,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是研究明代中晚期丧葬习俗、工艺美术等等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在众多随葬品中,与家具有关的随葬品竟然是锡器,其中包括两件供桌、一件盆架、一件盆巾架和一件衣架。



因为是明器,这些随葬锡器家具的尺寸也并不大,其中一件供桌仅长22.4厘米、宽16.2厘米。造型是经典的四脚方桌,桌面向下卷沿,四脚则用锡皮卷成圆筒状。


盆架则是以直锡杆焊接而成,十字交叉骨架,四脚包有锡皮;盆巾架制作工艺类似,不过下层为六脚盆架,上层为巾架,巾架搭脑略弯曲,两端出头,饰龙形纹;


从左到右依次为盆架、盆巾架、衣架与衣架站牙


衣架最为精美,以直锡杆、锡片焊接而成,左右两根立柱立于锡杆之上,立柱前后用站牙抵夹,站牙为朵云形,托有刻“日”、“月”字的圆盘;中部框档焊接锡片,拼接留出二菱形空缺;上部搭脑两端出头。


3

江南明墓 / 江阴县明墓


江阴县明墓发掘于1972年,因损坏严重,仅收集到部分文物。幸运的是,墓中出土了一合墓志,根据志文可知墓主人名夏彝,卒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


这座墓葬中与家具相关的随葬品也很特别,是一对戗金漆盒,保存状况相对良好,还带“乙酉年工夫造”款,“工夫造”表制作工细。



因保存状况相对良好,两件漆盒盖面上戗刻的图景清晰可见。两幅图主题相同,均为庭园侍女图,但在布景上略有差别。


一副图的案上摊开书卷,仕女坐于案旁高背椅上,执笔欲写左右两边各立一侍女,手捧文房用具。



另一幅书案上放的是棋盘,仕女手拿一扇,似乎要开始下棋。左右侍立的侍女手中捧的不再是文房用具,而是棋盒和果盘。




4

江南明墓 / 南京英台寺山金英墓


南京西善桥附近据说是一块风水宝地,三国时期就已经被作为皇家陵园,考古学者在这附近发掘出了不少规格较高的大型墓葬。


附近有一处近四十米高的小山,因山上有一座英台寺,名金台寺山。村民们发现山上有一块地方寸草不生,无论如何开垦种植都得不到收成,后来更是在取土过程中挖出了青砖,考古队才确定这里有一座砖墓。



根据墓中的墓志铭确定墓主人为明代司礼监太监金英,他山金英墓的发掘说起来有些奇妙,村民们发现英台寺山墓主人金英是一名宦官,还是因战争进宫的越南人。


金英曾经权势煊赫,又因犯事险些被处死,景泰帝顾念其过往贡献,“命往南京安处,以就悠闲”,所以才葬在南京。


金英墓规格颇高,甚至存在只有帝陵、藩王墓葬才有的一些特点,这也是明代宦官墓普遍存在的僭越现象。


郑和墓


金英墓中与家具有关的随葬品与白氏家族墓类似,都是锡器盆架,曲脚纤长姣美,整体轻盈玲珑,还可折叠。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