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邮箱登录 | 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 宋代承具的三大结构
  • 正大拍卖2023-04-29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榫卯的多种可能




明式家具的完美并非一蹴而就,从草席到罗汉床,历代承袭着家具的变革与发展,才有了形简意深的至美明韵。


其中最值得瞩目的,当属与明式家具艺术气质最为接近的宋代家具,还有许多人认为,宋代家具正是明式家具之源。


宋 赵佶《听琴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从造型与结构来说,宋代家具已经趋于完善,此时的工匠摒弃了前代常见的对箱型结构的模仿,将目光更多地转向梁柱结构和折叠结构,最终便诞生了高足桌椅、交椅等作品。


仅承具一种,宋代家具的主要榫卯结构就包括三大类,而这也被明式家具完美继承,使我们至今仍能感受到宋明家具不流于俗的简雅与精致。


四面平结构


四面平结构的核心在于使用粽角榫,即每个角都以三根方材格角结合在一起,转角结合处均为45°格角斜线,形成一个类似粽子的角,所以又名粽角榫。



这种结构其实源于更早期的箱型结构,商周时期的承具就多是箱型结构,宋人以此为基,删繁就简,将封闭的各面尽可能改小,只留足承重部位,其余处皆透空作。


春秋时期 青铜有足铜禁河南淅川楚令尹子庚墓出土


趋于成熟的四面平结构能和方形桌面相呼应,既能保持四四方方棱角分明的端庄谨肃,又能使承具的腿足部分更为疏朗空阔,可供纳足,也能使承具显得玉立亭亭。


北宋 王居正《调婴图》 波士顿美术馆藏


腿足的演化似乎也正伴随这一变化进行,原来流行的壸门榻为箱型结构,中部的支撑部位被省略,两端则从L型逐渐变成各式精美腿足。


北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卷》(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宋 《宫沼纳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有束腰与无束腰


另一方面,根据腿足与面板结合方式不同,宋代家具形成了有束腰与无束腰的两种体系,为明式家具中束腰的应用做好了铺垫。


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研究》中也对此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在宋代家具中,束腰多与弯腿搭配,无束腰者多与直腿搭配。


《维摩演教图》是北宋画家李公麟创作的纸本墨笔画,而《五山十刹图》是南宋时期日本僧侣测绘五山十刹建筑以及室内家具的资料,以此二者的香几作对比,我们便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种搭配。


左:北宋 李公麟《维摩演教图》故宫博物院藏

右:南宋《五山十刹图》


有束腰结构往往更强调层次感,所以牙板与腿足的轮廓也会更强调流畅感,鼓腿彭牙、三弯腿等造型也更适合用在这种结构中。


无束腰家具的结构则更为精简,面板与腿足直接交接,有些工匠还会选择增添牙板牙条来巩固结构,这一做法也能使承具更为美观。


南宋 征人晓发图


从宋代古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的无束腰承具还有使用类夹头榫的细小角牙,这或许与后面的夹头榫结构也有一定关系。

宋 《瑶台步月图》 故宫博物院藏



插肩榫与夹头榫


如前所言,在无束腰结构中,宋代家具会使用牙条加固,而最为典型的两种架构,就是案形结体家具中最常被提起的夹头榫与插肩榫。


夹头榫即在腿足两端均加设角牙,组成一组连接腿足、牙边和角牙的榫卯结构,在案形家具中,它的结合位置往往不在四角,而在长边两端收进一些的位置


它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大木梁架构的自柱头开口、中夹绰幕=,工匠以横木连接立柱的同时,在立柱两端作“雀替”以帮助分担受力,这也就是牙条在家具结构中起到的作用。


牙子与雀替


宋 《春宴图》 故宫博物院藏


夹头榫使得四条腿足有了更为紧密的联系,构成一个方框,能更均匀地分担上部重量。目前可见的宋代绘画中,更是有大量的夹头榫结构承具,据许多学者研究,夹头榫结构承具正是在北宋开始被广泛应用。


南宋 刘松年《撵茶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插肩榫则是使腿子在肩部开口并将外皮削出八字斜肩,用以和牙子相交,它的结构本质和夹头榫是相似的。从造型上说,插肩榫结合处尖角利落,宛若剑刃带锋,展现了细部之美,而大致看去又浑然一体,丝毫不影响整体性,艺术感十足。


插肩榫云纹平头案


而且插肩榫还有一个优点,若上部案面受力,牙条会随之下压,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就更为紧密,使得整器结构也更为稳健。


最早的插肩榫实物是五代时期的一件木榻,宋画中的插肩榫虽然也不少,但还并没有像明式家具一样形成范式,而是呈现出不同特色,比如《梧阴清暇图》中的这件,插肩结构就与我们熟悉的不大相同,甚至还出现了罗锅枨雏形。


五代 江苏邗江蔡庄墓 木榻


宋 梧阴清暇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参考文献:霍媛《宋代家具中承具的艺术风格研究》


-  END  -

提示】正大新闻版权归属正大所有,如有转载,请说明出处